鄧海清:中國已經進入加息周期 不應看做短期現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2-03 17:31
和訊網消息2月3日,央行全面上調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利率10BP,7天逆回購上調至2.35%,14天逆回購上調至2.5%,28天逆回購上調至2.65%;上調隔夜SLF利率35BP至3.1%,上調7天SLF利率10BP至3.35%,上調1月SLF利率10BP至3.7%。央行同時公布1月開展5510億MLF操作,並對對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凈增加543億元PSL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博士點評如下:
1、我們在1月24日央行上調MLF利率點評《加息再證貨幣政策拐點,債市黑暗時代未結束》中提出,央行的加息路徑為「貨幣市場隱性加息MLF利率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上調」,此次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全面上調,我們的判斷得到充分驗證。
2、這是繼上調MLF利率之後,央行在2014年以來第二次上調某一利率,表明央行貨幣政策從寬鬆周期逐步進入收緊周期,從隱性收緊走向顯性收緊。央行貨幣政策變化始於2016年8月末,央行開始提高貨幣市場的利率中樞和波動性,但是央行沒有明確提高任何一個政策利率(包括存貸款基準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利率、MLF利率、SLF利率等),體現為在貨幣市場隱性加息,而近期的上調MLF利率和OMO利率則開始成為顯性加息。
3、從深層次原因來看,此次央行MLF利率上調與之前的提高貨幣市場利率和中樞一脈相承,絕不能看做是孤立事件,其根源在於2015年8月之後央行將貨幣市場利率維持在了過低的水平(與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一季度股災有直接關係),這導致了房地產和債券市場的過度加槓桿,央行需要在適當的實際修復貨幣市場利率,一方面要提高中樞水平,另一方面要放大波動性,此次提高MLF利率是對貨幣政策操作轉向的確認。
4、需要強調,在2014年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後,央行已經進入價格型調控更為重要的時代,應當改變過去更重視央行投放規模(數量型信號)的慣性思維,現在更應當注意的是央行的價格型信號。更直接的講,在美國,所謂的加息就是美聯儲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從來沒有人關心美聯儲每天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規模如何。對投資者而言,決不能認為不提高存貸款利率就不是加息,相反,在利率市場化之後,提高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就已經是真正的加息。
5、從各國央行包括中國央行歷史來看,央行一旦開啟加息或者降息周期,基本都是以年為單位,不應將中國央行加息看做短期現象。從美聯儲來看,任何一次加息或降息周期持續時間均在1年以上(1994-1995年),從中國來看,最短貨幣政策周期也為1年(2010-2011年),從目前來看央行未來繼續上調各種利率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即中國已經進入加息周期。
6、對於債券市場,央行全面上調OMO利率,標誌進入「債市黑暗時代2.0」。回顧2016年10月以來的債券市場,呈現「債市黑暗時代階段性震盪市債市黑暗時代2.0」的特點:我們在2016年10月提出「債市黑暗時代」,債券市場持續暴跌;我們在2016年12月提出債市進入「階段性震盪市,切勿將震盪市當做新一輪牛市的起點」,債市在12月下旬至1月橫盤震盪;我們在1月末央行上調MLF利率時提出「債市黑暗時代再現」,對2017年債券市場長期看空。在央行貨幣政策再次出現拐點之前,或者可能導致央行轉向的重大基本面因素變化之前(CPI、PPI遠不及預期、房地產崩盤、經濟重新下行等,但我們認為這些情況可能性都不大),應避免盲目抄底債券市場。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