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國:中國經濟不重修長城而是重建絲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11 10:00
尊敬的中瑞媒體界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來到風光秀麗、風景如畫的瑞士。在座的各位瑞士同仁,長期以來關注報道中國,為增進中瑞人民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我謹代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向大家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感謝!
正如大家所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訪問瑞士。習主席這次訪問是中國國家元首時隔17年後再度訪瑞,也是中國外交2017年開篇之作。習主席不僅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還將出席世界經濟論壇,訪問聯合國駐日內瓦總部、世衛組織總部和國際奧委會總部。訪問中,習主席將全面闡述新時期發展中瑞關係的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舉措,明確提出推動經濟全球化、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系列政策主張和重要倡議,以此增進國際社會共識,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關注重要國際事件、傳播有份量的新聞,是媒體的目標所在。希望大家持續聚焦習主席訪問,最大程度地滿足瑞士、歐洲和全球受眾新聞資訊需求。
各位朋友,達沃斯論壇素有「世界經濟風向標」之稱,每年論壇上中國經濟發展備受各方關注。我想借今天機會,先向大家介紹一些中國經濟發展情況,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第一,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充滿光明。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年增長率下調至6.5%至7%之間。經濟增速雖然調低了,但由於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10萬億美元,按此速度增長,每年就增加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規模。現在,中國經濟運行處於一個相對合理區間,不一味追求速度,緊繃的供求關係得到舒緩,重荷的資源環境得到減負,而且做到了人人有事干、財政保運轉、金融少風險、社會不出亂。這樣,就可以騰出手來進行經濟結構性調整。這裡,有一些數據可以說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的實實在在效果:2016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5%,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消費對GDP增長貢獻達到71%,消費拉動作用進一步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成長伴隨著煩惱,發展伴隨著矛盾。原先經濟高速運行下掩蓋的一些問題顯現出來,包括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集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特別是實體經濟不夠「實」,虛擬經濟有點「虛」,「脫實向虛」苗頭顯現。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這些問題,認為這些問題其程度是可承受的,其風險是可防控的,其因素是可化解的,而且正通過深化改革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中國有信心有能力穿越風雨、爬坡過坎,走向光明前景。
第二,中國經濟發展給世界帶來極大機遇。這些年來,有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是在「搭便車」。客觀地說,中國這麼大的塊頭,能搭誰的便車?中國更多的是與大家一起推車,並且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
中國是一個巨型國家,其本身就是一個「世界」。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主要發生在東部特別是沿海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有待加快發展。中國這個「世界」存在的發達與欠發達現象,決定了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市場的主要「買家」和重要「投資人」。未來5年,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利用外資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7500億美元。這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更寶貴的合作契機。
中國從秦朝起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外敵,從漢朝起開闢絲綢之路、聯通中外。今天,中國在做的不是重修「長城」,而是重建「絲路」。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亞投行、金磚銀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發展領域公共產品。多年來,中國為最不發達的國家提供特惠貿易待遇,實行進口零關稅;不斷增加對外援助投入,主動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免債務等等。這些,為眾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提供了極大機遇。
第三,中國經濟發展為全球作出重要貢獻。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穩健的中國經濟始終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源。從2008年到2015年,中國貢獻了全球GDP增量的近40%。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2016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9%,比發達國家貢獻率的總和高出一半。
在創新增長方面,中國正逐步發揮全球引領作用。2015年中國提交專利申請超過100萬件,位居全球第一。G20杭州峰會把「創新」寫入峰會主題,推動制定《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等系列成果文件。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認為,「以前中國是創新成果的接納者,但現在眾多中國企業成為世界公認的創新領袖」。
特別是30多年來,中國成功使得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占全球減貧人口的70%,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中國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率先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十二五」期間,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0%,完成率為117.6%。
各位朋友,中國經濟這幾年一路走來,充滿了風險和挑戰,收穫了成功和喜悅,成為了全球經濟穩定的「壓艙石」、全球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日益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習近平主席的帶領下,立足當代國情和發展實踐,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經濟理念,為經濟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和政策指引。習近平主席治國理政的經濟理念可以大致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為中心、增進人民福祉,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發展經濟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並從中創造新的增長點,提高長期增長潛力。
二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幾年前,習近平主席作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新常態意味着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動能轉向新的增長動能。新常態是理解中國經濟的一個大邏輯和一系列政策的起點。
三是堅持新發展理念。針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生的突出問題和矛盾,習近平主席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創新,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注重解決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共享,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以新發展理念為導向,中國把打造一個有效的市場和一個有為的政府緊密結合起來,正在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四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必須克服重大結構性失衡,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因此,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經濟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為此,中國確立了五個方面的政策性支柱,可以說是用「五支槍打一隻鳥」。改革是強大動力,推動着經濟增長。近年來,中國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創新驅動發展、能源革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經濟逐步轉型和持續增長。
五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習近平主席提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從政策主體和政策效果兩方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行科學引導。政策主體上就是宏觀政策要穩,政策效果上就是市場預期要穩。要在穩的前提下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穩和進要有機統一、相互促進。
各位朋友,中國對自己有着強烈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球有識之士大多已從中國發展中看到了「中國崩潰論」的崩潰、「歷史終結論」的終結。但是,中國不因自信而自滿,不因自滿而停滯,而是力求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尤其是對人類有所貢獻。93年前,孫中山先生說:中國「還要對於世界負一個大責任」。61年前,毛澤東先生說:「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31年前,鄧小平先生說,中國「可以為人類做更多的事情」。現在,習近平主席說: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遵循先輩和領袖的教誨,中國人民有所思,當今中國,還能給人類做哪些貢獻?習近平主席說:「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當今中國,改革全面深化、經濟持續發展,政治安定團結、社會和諧穩定,民生不斷改善、人民安居樂業。改革、發展、穩定,正是當今世界急需的「必備品」,同時也是當今世界稀有的「奢侈品」。因此,中國將無私貢獻自己的成功經驗、行動方案、各種力量,積極促進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原則,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大力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堅決摒棄單邊、獨占、排他行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構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舟共濟、命運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
各位朋友,我所任職的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推進中外媒體交流合作。今後我們將與各位同仁繼續共同努力,積極為中瑞媒體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創造更好條件。
中國有句俗話,叫「百聞不如一見」。歡迎大家多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多與中國的媒體對話交流、開展合作,在互動往來中加深了解、增進友誼,共同推動中瑞關係更好發展、更加繁榮!
謝謝大家!
來源:人民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