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走低不是寬松貨幣政策的理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10 11:39
作者:
張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趙榮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
來源:微信公共號“宏觀經濟觀察”
10月CPI創五個月新低
如同我們預測的,10月份CPI繼9月回落后再次下行,創年內新低,同比增長1.3%,低於市場預期(財新調查均值為1.4%),與我們之前的預期(1.34%)相當接近,考慮到數據取值的有效位數,可以認為誤差近似為0。CPI環比下跌0.3,與我們之前的預期(-0.25%)相當接近,考慮到數據取值的有效位數,同樣可以認為誤差近似為0。
如同我們之前一再強調的,10月CPI回落主要是由於推動近期CPI走高的三駕馬車--肉禽類(主要是豬肉)、蛋類、鮮菜價格在9月基礎上進一步下滑。其中,食品環比增速下降1.0%,加速下滑;非食品環比上漲0.1%,與上月相比略有下滑。對食品項繼續分析,糧食環比上漲0.1%;肉禽類環比下跌0.9%,六個月來首次跌破零,其中豬肉環比下跌1.9%,六個月來首次跌破零;蛋類環比下跌6.9%;水產品環比下跌0.8%,比上月略有回升,但仍持續四個月在零以下;鮮菜環比下跌5.6%,與上月相比加速下跌;鮮果價格小幅回落,環比下跌0.5%。
展望未來,我們維持過去的判斷,豬肉供給端的下降是大趨勢,結合流動性的寬鬆,豬肉的絕對價格在較長時間內將維持在較高位置,但環比增速將會收窄。其次考察蛋類、鮮菜,其受雙節、天氣等特殊因子的影響將降低,因而價格將會大概率回歸正常水平。2015年剩下的兩個月里,CPI水平總體維持1.5%-2%之間是大概率事件。
我們判斷貨幣政策將維持現狀
如果僅從CPI數據看,市場為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找到了恰當的理由和邏輯:一是CPI的上行壓力較小;二是近期發布的10月進出口數據顯示,10月進口同比下降16%,這顯示了國內經濟的不景氣(進口金額高度正相關於國內經濟);三是10月制造業PMI為49.8,連續3個月處在臨界點(50)以下,反映了經濟供給端的不振。但從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分析,央行對於目前經濟症結心知肚明,問題並不在於貨幣政策放松程度不夠,而主要由於各類型機構(地方政府和企業)去杠桿和去產能壓力,這並非貨幣政策可以解決,需要調整經濟結構調激發內生動力。所以,我們預測未來貨幣政策維持穩健。
寬鬆的貨幣政策“風險”較大
我們堅持以前的觀點,目前的情況是,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45%,我國的投資邊際收益率已經逐漸下滑,“新增GDP/固定資產投資”顯示當前我國投資的效率已經非常低了。銀行繼續擴大貸款投資的意愿自然會下降,特別是針對已經處於嚴重產能過剩的行業的投資,但又不得不維持一定的信貸規模以避免某些行業突然“失血”造成的呆壞賬和經濟大幅失速,這也給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銀行借貸”機制蒙上了陰影。因此,持續放松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已經下降。事實上,如果不跳出“三駕馬車”式的傳統短期需求分析,不從較長期的供給端去思考,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效率和創新,我國即便進一步放松銀根,對經濟的刺激效果也不會明顯,甚至有落入流動性陷阱的可能。
貨幣政策需保持定力,優化供給結構
雖然目前我國CPI走低、宏觀經濟不景氣,市場也對貨幣寬鬆也有較強的預期,但需要強調的是,目前我國經濟面臨轉型的巨大挑戰,貨幣政策的過度寬鬆度不僅不能對產業結構調整行形成助力,甚至會固化舊有利益格局,延緩甚至阻礙產業結構轉型。這在“四萬億”時期已得到驗證,此處無需贅言。因此,為了促進中國經濟的調整和發展,如同我們之前一再強調的,我們再次呼吁經濟政策需要更加關注一下兩方面:
1.貨幣政策保持定力。戒斷經濟增長依賴貨幣的“癮”,轉型升級就是提高生產效率,重拾經濟發展動力。需要指出的是,不能違反“丁伯根原則”,對貨幣政策的要求過多。貨幣政策更應注重保持流動性的暢通,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而非越庖代俎地去拉動增長、調結構。需要承認,在宏觀經濟結構性的問題下,貨幣政策的作用不能夸大。一味的放水,企圖用拉動總需求的方法去解決結構性問題,無異於緣木求魚,只會導致資金的“脫實向虛”,吹大資產價格的泡沫,重演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末的悲劇。從2015年上半年股市的“杠桿牛市”到下半年債市的“杠桿牛市”,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苗頭的出現,這值得警惕。
2. 優化供給結構。我們認為,觀察當前的宏觀經濟,應跳出“三駕馬車”的短期視角,更注重長期的供給端。這一是需要我們 “去”落后產能,“增”有效產能,給僵尸企業堅決“止損”,停止輸血,將寶貴的間接、直接融資頻道與“新經濟”有效橋接。二是需要我們加大科技投入。科技進步是提升生產力的核心,雖然見效慢,但效用長久,但在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放緩,生產效率降低的背景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改善我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不二法門,這一點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