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IC卡安全再成焦點 晶片國化已具商用條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27 10:24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近日,美國前防務承包商僱員斯諾登再曝竊密醜聞時提到金雅拓SIM卡,一時間,金融IC卡的安全性引發業內關注。
業內專家昨日(2月26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SIM卡和金融IC卡兩者對安全的需求不一樣,比如從生過程來,在個人化數據的傳輸中,金融IC卡要求敏感密鑰信息分段傳輸,雙人或多人控制,同時通過專用線路,全程加密和監控,確保傳輸過程的安全。從金融IC卡本身而言,目前其技術採用IC卡中的最高安全等級保護,遠高於通訊行業使用的IC卡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國內一款可實現“國密算法”跨行交易的雙界面金融IC卡首發,意味國金融IC卡晶片已具備規模商用條件。
兩類卡安全需求不同
據多家媒體報導,美國“截擊”網站19日披露,斯諾登提供的檔案顯示,美國和英國情報部門用黑客手段侵入晶片製造巨頭金雅拓內部系統,盜取了保護手機通信隱私的加密密鑰,獲得秘密監聽和破解手機通信的能力。資料顯示,金雅拓同時有金融IC卡業務。那麼,竊密事件會不會波及金融IC卡?“首先,二者從根本上的安全需求不一樣,畢竟金融IC卡涉及的是最直接的金融賬戶(錢),SIM卡通常理解是和話費、通訊功能相關,好像一個容器是裝水還是裝汽油一樣,裝水保證不露就行,裝汽油這個則需要考慮防靜電防撞擊,這可能就導致了它對卡片本身要求有所差別。”銀聯技術專家曹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
曹宇表示,“其次,從生過程來,金融IC卡和SIM卡最終發卡方是銀行和通信運營商,發卡方把卡片的數據(即個人化數據)准備好之后,發給卡商,由卡商進行制卡。在這個傳輸的過程中有沒有被第三方竊取到,這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傳輸過程中這個信息就被竊取了,則這個信息直接可以做‘卡’,直接把卡片複製出來。而在個人化數據的傳輸中,金融IC卡要求敏感密鑰信息分段傳輸,雙人或多人控制,同時通過專用線路,全程加密和監控,確保傳輸過程的安全。”
曹宇,從卡片本身來,也會有安全性要求。金融IC卡使用的底層晶片、晶片上運行的嵌入式軟件,都是要通過國內外權威的安全認證的。比如CCEAL4+認證、EMVCo認證以及銀聯晶片安全認證。通過認證,從技術手段上對IC卡所使用的晶片、所運行的嵌入式軟件把關,保證卡片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是很難被攻破的。
一位金融IC卡專家也向記者表示,安全性還跟算法相關聯。金融IC卡一定都是要求晶片底層具備加密運算能力,硬件上必須都要支持。
央行科技司杜寧曾發文稱,金融IC卡的高安全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建立在一套完備的安全體系之上。如果這套安全體系設計得不科學、不嚴密、不合理,金融IC卡安全性就可能會受到影響。
金融IC卡晶片國化起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銀聯方面獲得的數據顯示,2014年,金融IC卡發卡量同比翻倍,截至目前,已累計超過10億張;2014年,其交易量達6.2萬億元,是上一年的4.8倍,而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除夕至初六),交易量同比增長250%;同時,除了發卡量迅猛增長,金融IC卡的受理環境也日漸完善。目前,全國ATM機和POS機基本都實現金融IC卡受理,其中支持“閃付”的受理終端400萬台。
“金融IC卡的行業應用越來越廣泛,各地創新應用不斷湧現,覆蓋範圍超過150個城市。在公共交通、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生活服務等多領域,行業支付解決方案結合各地特色靈活創新,部分地區規模日增,示範效應不斷顯現。”銀聯方面人士指出。
上述業內專家也表示,從全球範圍看,中國的銀行卡晶片化遷移工作推進速度較快,而美國才剛剛啟動晶片化遷移。
早在2005年,央行就啟動了銀行卡業升級,即由磁條卡向IC卡遷移,雖然發卡量龐大,但由國內廠商研發設計的晶片卻沒出現在金融IC卡領域。
對此,上述金融IC卡專家指出,金融IC卡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利潤最豐厚的環節,是在晶片的研發、設計環節。隨各方的合力推進,目前國晶片進入金融IC卡領域,實現金融信息領域的自主可控與安全可信條件已經成熟。同時,國密碼算法應用的快速推進也利好晶片國化。
2014年,通過中國銀聯檢測認證的國晶片已實現銷售6700萬片。今年2月10日,一款可實現“國密算法”跨行交易的雙界面金融IC卡在長沙銀行首發,這標志著國金融IC卡晶片已具備規模商用條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