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小銀行推「中秋特供」理財 收益率超4%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0 09:36
銀行理財一向愛打“節日牌”,節日期間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往往高於同期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因此節日理財產品一直備受投資者關注。
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斷下行,收益率普遍低於4%的背景下,日前,部分銀行、互聯網金融平台紛紛推出了“中秋特供”理財產品。《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發現,預期年化收益率相對高的理財產品多來自中小型銀行,部分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突破4%,受到市場熱捧。與往年相比,今年節日專屬產品數量相對較少,收益率也比較低。
多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目前不多,一些相對收益率高的理財產品一旦發行就受到追捧,剛上線就便被投資者‘秒殺’”。
高收益率產品搶手
去年中秋節,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大部分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4.5%-5%之間,而國有大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多在4%-4.5%之間。
今年中秋節前後,《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發現,今年金融機構的促銷熱情遠不及往年。“中秋特供”銀行理財數量銳減,而且隨着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步步下跌,銀行理財規模增速也出現全年放緩的跡象。國有大行很少有推出中秋專屬產品的,大部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維持在3%左右。部分中小銀行近期推出了中秋專屬理財產品,收益率在3%-4%之間,有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突破4%。另外,各家銀行推出的中秋專屬理財產品的募集期大多比較長,包含了整個中秋小長假,從某種程度來看,實際上攤薄了收益率。
據悉,南京銀行推出兩款中秋特供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4.3%,期限均為91天,這兩款產品發售當天就已經售完。
浙商銀行也推出了“中秋特供款”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達4.5%,期限為180天,其余的普通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在3%-4%之間。
另有一家城市商業銀行,9月14日起銷售的節日款短期理財產品也已經提前售罄。這款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達到4.6%,吸引了很多市民在銀行排隊購買,該產品上市不到一小時就被爭購一空。
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上周(9月10日—9月16日)193家銀行共發行了1260款銀行理財產品(包含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49家,產品發行量較前一周減少187款。國有控股銀行共發行84款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其中,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共發行65款,3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32%;3個月至6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56%;6個月至12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63%。
城市商業銀行共發行564款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其中,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共發行413款,3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10%;3個月至6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13%;6個月至12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18%,12個月以上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20%。
某城商行的理財經理告訴本報記者,“中小銀行攬儲的壓力相對國有大行更大,客戶資源相對較少,銀行比較願意通過發行高收益率理財產品吸引客戶,以擴大客戶源。”
理財產品轉型節奏加快
2016年上半年的理財市場,對大多數的投資者而言,確實難以稱得上紅火。據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隨着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完畢,銀行理財規模也露出真實面目。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上半年)》顯示,銀行理財規模增速呈下降趨勢。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國共有45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68961只,理財規模總計26.28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78萬億元,增幅為11.83%。而去年理財規模全年增幅為56.5%,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別增長3.5萬億元和4.98萬億元。不難看出,銀行理財規模增速在上半年明顯放緩。
普益標准進一步分析,大型銀行對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表現出了明顯的“控規模、控收益”的態度,該類產品的規模增速有明顯的放緩,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轉型。也因為這一因素,2016年上半年,全國性銀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占比才會大幅下滑。
隨着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節奏加快,商業銀行發行的開放式產品數量日益增多,上周(9月10日—9月16日)在售的開放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數量為313款,其中,全開放式產品數量為201款,半開放式產品為112款,收益率披露較為完整的產品共217款。面向個人投資者的存續的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共937款,其中,全開放式產品數量為185款,半開放式產品為752款,收益率披露較為完整的產品有534款。從整體收益表現來看,開放式產品整體收益率表現平穩,其中半開放式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明顯高於全開放式理財產品,除國有銀行外,其收益率均在3.5%以上;而全開放式產品收益率表現則位於3.5%以下,僅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高於3%。
銀行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降再降,今年的年中效應也不甚明顯。事實上,近年來,隨着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節奏加快,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在保證了產品收益的基礎上,增強了產品的流動性,而流動性的增強也使投資者願意讓渡出更多收益予以交換。
在《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的過程中,很多銀行的工作人員向記者推薦開放式理財產品,稱其不僅收益率高而且流動性高,也不用擔心募集期間攤薄自己的投資收益。“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斷下行,收益率普遍低於4%的背景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具有一定優勢。由於收益率較高,資金的流動性強,吸引了不少客戶來購買,早上剛發售半小時就被搶光了”,某行的理財經理表示。(彭妍)
- AI投資趨勢專家觀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