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央企房地產重組進展艱難 中交建設可能入主中房集團

鉅亨網新聞中心


*ST中房和ST重實公告稱,中房集團未收到國資委下發的關于重組的正式文件。不過經求證,中交建設確實有意重組中房集團,重組方案仍在探討中,央企房地產重組進展艱難。

*ST中房和ST重實5月24日同時發布公告稱,兩公司就有關事項向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房集團)發出了書面問詢函,中房集團書面回復稱:“關于集團公司的重組事項,到目前為止,集團公司未收到國務院國資委下發的關于重組的正式文件。”

公告旨在澄清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以下簡稱中交建設)將重組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以下簡稱中房集團)的傳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企地產公司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雖然未獲央企主營房地產主業的牌照,但中交建設一直很關注房地產的投資機會。


記者多方求證,中交建設確實有意重組中房集團。但重組方案仍在探討中。

另據接近人士透露,這場整合主要是由國資委主導發起的,第十七張央企從事房地產業牌照很難頒發。如果可以選擇,中交更希望直接獲得牌照,而不是整合中房集團。

此外,中交集團整合中房集團的另一背景是央企之間的大量重組,到今年已是必然趨勢。2006年12月,國資委發布《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表示,到2010年,央企將調整至80-100家。而央企數目已由2003年的196家減少到2009年的129家。

中交建設的野心

今年4月13日,中交股份(1800.HK)董事長周紀昌在香港表示,集團正與16家允許從事房地產的央企之一,以及國資委進行洽商,期望通過全資收購方式收購這一央企,從而使其以中交建子公司的身份從事房地產業務。但他并沒有透露是哪一家央企。

中交建設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交股份2006年12月1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交易,成為中國第一家實現境外整體上市的特大型國有基建企業。中交股份在設計和承建的眾多國家重點項目中,創造了諸多國內乃至亞洲和世界水工、橋梁建設史上的“第一”、“之最”。例如,蘇通長江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上海洋山深水港等工程。

中交股份2009年全年純利潤72 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8.5%,期內營業額2,269.2億元,上升26.8%。

信達國際分析師趙曦文在報告中指出,中交集團正與16間可以從事內房的央企的其中一間,商討不涉及任何資金的合并重組,方案也與國資委商討中,期望今年上半年可以完成重組,然后將房地產業務注入上市公司。參考同業中鐵集團的情況,旗下房地產業務占總收入不足3%,雖然2009年上半年利潤率接近15%,較基建業務同期的2.2%為高,但對整體業績貢獻不大,后續要靠主營業務拉動收入及純利拉動增長。

周紀昌此前曾公開表示,目前相關事項正處于洽談階段,國資委對此抱支持態度,主要是由于中交集團的專業團隊及技術水平符合房地產發展,投入物業市場有助國家的遏抑樓價飆升政策。資料顯示,房地產開發屬于中交股份的經營范圍。

據周紀昌透露,此次收購將以劃撥方式進行,不涉及并購資金,相關重組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落實。第一階段,這一從事地產業務的央企會被劃撥至中交建集團名下。如果條件及項目發展成熟,可能會將地產業務注入上市公司。周紀昌另稱,未來集團旗下房地產業務計劃形成每年20億元以上的利潤。他透露,目前集團擁有土地儲備約2000畝。

“中交又有錢,又有資源,通過修路的方式獲得土地儲備很容易,卻沒有牌照。”前述央企高層認為,整合中房集團成為名正言順開發房地產業的最佳途徑。

中房模式行將落幕

傳聞被整合的中房集團,曾是中國房地產業界的“巨無霸”。

中房集團前董事長孟曉蘇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自豪地回憶1980年代的中房集團,“整個中國只有1億平方米的開發總量時,中房的開發量就有1,800萬平方米-2,000萬平方米,占全國開發總量的五分之一。”

然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房集團逐漸走向沒落。

2005年1月29日,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所屬的華能房地產總公司正式整體劃轉給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此次劃撥,被稱為2004年6月國資委發出《關于中央企業房地產業重組有關事項的通報》后的“央企重組第一單”。

時任中房集團總經理助理、中房新聞發言人韓旭升說出了彼時中房的野心,“第一步,我們經過第一批房地產資源的重組,組建一個資產規模在1,000億左右的房地產股份制的集團企業,由國資委和國資委所屬中央企業共同參股的方式成立的股份制企業。第二步,在這個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更大范圍地整合,包括地方房地產資源的整合和其他房地產資源的整合,發展成為總資產在2,000億左右的房地產的更大型規模的企業。第二步的2,000億左右基本接近世界上最大的房地產公司,就是長江實業的資產規模水平。第三步,在這個基礎上增強國際競爭力,引進戰略合作者,包括混合制經濟的發展,建立一個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真正房地產的一個航母。”

但此后,因為復雜的利益關系,央企房地產業的重組幾近停滯。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華能集團當時為了響應國資委號召,政治上“表先進”,將資產無償轉讓給中房集團,而轉讓出去的項目在中房集團的操刀下,業界對其評價并不高。

一位央企同行認為,中房集團的凈資產很少,其下屬子公司多屬于“掛靠性質”。一位國企同行向記者指出,這些下屬公司同集團之間既沒有股權關系也沒有人事關系,只是大家都共用一個名字,中房集團更像一個連鎖公司。他更相信,孟曉蘇所指的該集團擁有1億多畝土地儲備更多是概念上的,只是將所有子公司已經獲得和可能獲得的土地儲備相加得來。實際上,號稱300多家全資、控股或參股企業中,與中房集團建立資產聯系的只有不足40家。

孟曉蘇也曾希望借助央企的重組完成中房自身的重組,收回子公司的產權。而央企同意無償劃轉房地產資產是遵照國資委“專注于做大做強主業的思路”,但中房集團顯然未能實現這一目標。中房旗下子公司*ST中房頂著中國最大房地產央企上市平臺的榮耀,卻始終在虧損和退市邊緣徘徊。中房集團的開發能力也飽受業界質疑。

在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薛迥文眼里看來,中房集團管理松散,主要從事保障房建設利潤率偏低,缺乏品牌,沒有分區管理以及統一采購等管理模式,已經逐漸在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重組已成必然。

(王彥彥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