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專家:通脹壓力完全可控?與工資調整關系不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專家表示,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與最低工資的調整關系不大,到目前為止,由勞動力成本和CPI引起的通脹壓力仍然是相對可以控制的。

據證券市場周刊6月28日報道,不少省市紛紛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人口紅利是否消失,中國的勞動力優勢還能否持續?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與最低工資的調整關系不大,加薪導致的通脹壓力完全可控。

富士康“13跳”,本田罷工事件最終都在加薪中得到緩解,近期不少省市也紛紛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加薪對就業者自然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是對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可能帶來通脹風險的擔心。

根據11個省公開宣布的最低工資調整計劃,平均上調幅度為17%,具體從湖南的5%到寧夏的27%不等。這部分反映了彌補2009年未調整的需要,我們不應該對此反應過度。


從1994到2004年,各省級政府的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3.8倍左右。2004年以來,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至少每年調整一次最低工資標準。但次貸危機的到來,打亂了這種上調的節奏,2008年下半年最低工資暫緩上調。對于大多數省份而言,此次最低工資上調仍是兩年或更長一段時間以來的第一次。此外,由于2009年暫緩了上調,各省的上調時機似乎顯得格外一致。

成本型通脹可控

盡管最近的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幅度看似較大,但是我們認為,這不會導致全面的工資上漲壓力,也不會大幅度削弱中國的低人力成本競爭優勢的結論。其原因在于,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幅度遠遠落后于名義GDP的增長。

例如,盡管寧夏的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幅度達到27%,目前居各省市之首,但其2007年到2009年間累計名義GDP增長高達60%,而2006年到2008年間的平均工資增長則為45%。

此次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看似幅度較大,但我們仍然維持對2010年良性通脹的預測,并預期通脹將于六、七月份見頂,全年達到3.2%左右。考慮到最近國際商品價格的下跌,我們認為實際情況還可能會低于這一預測。

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與最低工資的調整關系不大。不過,雖然最低工資的增長可能引起通脹沖動,但會否導致真正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還取決于它對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影響,而單位勞動力成本則與平均名義工資的增長以及勞動生產力的增長有關。

我們估計,工業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同比增長率自2008年三季度以來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之中,并可能已于2009年底進入了負區間。雖然單位勞動力成本也許自2010年初以來與CPI一起重新恢復了正增長,但到目前為止,由此引起的通脹壓力仍然是相對可以控制的。?

農業和服務業壓力較大

即使最低工資可能導致廣泛的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各個經濟部門所受的影響也會視其勞動力密集程度而有所不同。在其成本結構中勞動力所占的比例越高,潛在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我們對整體經濟42個行業的單位產值勞動力成本比例進行了排序,以衡量工資壓力對各個行業的相對影響。農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工資上漲的潛在壓力最大,而電氣機械制造、金屬冶煉和延壓加工、機械和設備制造等資本密集型重工業所受的影響則較小。

與此同時,我們不應忽視一個事實:勞動力市場的正常化已經進行了多年。我們認為,中國的勞動力供應過剩在2004-2005年間開始終結。從此,季節性的勞動力短缺(如春節前后),尤其是在沿海,已經成了常態而非特例。隨著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正常化,在很多情況下,工資壓力會與強勁的增長如影隨行。

廉價的勞動力供應的終結,并不是總體經濟薄弱的一個征兆。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里的成功發展已經為其積累了巨大的國民儲蓄,而這對于維持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極為重要。

加薪對中國經濟和通脹的影響不會太大,不需要對此過于敏感。

(程曦?編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