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巨頭定價方式存分歧 礦價談判中國仍缺乏話語權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三大巨頭對指數定價和未來定價模式的看法并不一致,存在分歧,盡管如此,大型鐵礦石生產商只有幾家,且利益出發點一直,更容易抱團獲取更大談判籌碼,中國鋼企相對分散,且國內鐵礦石市場機制也存在一些弊端,長協礦與現貨礦并存是中國鐵礦石市場的一個獨有現象,長期以來誕生的大型鋼企和貿易商成為鐵礦石“倒爺”,正是他們一直推動著現貨礦價格高于長協礦價。礦價談判中國缺乏話語權。
季度定價遭中鋼協及相關鋼企人士質疑
2010年,鐵礦石談判首次采用了季度定價的新模式,且在價格上采用的是普氏能源的指數定價方式。但這不斷遭到了中鋼協和相關鋼企人士的質疑。
“目前的指數定價本身缺乏代表性。”羅冰生在“2010中國鋼鐵原燃料市場高峰論壇”上老調重彈。目前的指數定價方式采集的主要以到岸價作為基數,采集標本僅占出口量的20%左右,而且是通過電話方式進行采集。“至少有一點,到岸價中包含海運費,但海運費有很大的波動。”羅冰生說,“這對鋼企來說,并不公平。”
三巨頭鐵礦石定價方式現分歧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徐旭透露,三大巨頭對指數定價和未來定價模式的看法并不一致,必和必拓把重點放在如何讓鐵礦石實現金融化上,而淡水河谷想把焦點放在降低運輸成本、增強競爭力上,力拓則采取了保守態度,視各方情況而定。
缺乏話語權 中國被動接受礦價
然而,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罷,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顧問焦玉書就中肯地指出,不管何種定價模式,關鍵在于要掌握話語權。他說。
中國民生銀行冶金金融事業部總裁余華彬直言不諱,國內鋼企散而多,很難完全達成一致。而且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只有幾家,他們可以抱團獲取相當大的談判籌碼。
長協礦與現貨礦并存 鐵礦石“倒爺”推動礦價大漲
與日本、韓國等國家不同,長協礦與現貨礦并存是中國鐵礦石市場的一個獨有現象,長期以來誕生的大型鋼企和貿易商成為鐵礦石“倒爺”,正是他們一直推動著現貨礦價格高于長協礦價。事實上,中國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鐵礦石進口代理制以及衍生出的價格雙軌制,是這些問題的源頭。
近幾年來,為了淘汰能耗高的中小型鋼企,中國采取了礦石進口資質的限制政策,通過整合,中國現存有112家擁有長協礦進口資質的企業,而這些企業主要是大型鋼企和貿易商。目前,中國有1200家鋼鐵企業,大量中小型鋼企只能從這些具有資質的大型鋼企購買鐵礦石,這實際上鼓勵了大型鋼廠增加長協礦進口量倒賣礦石,從中獲取暴利。
這種具有尋租特權的制度造成了一個嚴重后果:無法獲得長協礦的中小鋼企往往私下與大型鋼企或貿易商簽訂供貨協議。即使大型鋼企不會高價轉賣長協礦,所有進口鐵礦石都集中在少數擁有長協資質的大型鋼企手中,他們很可能將指標分給代理商去做,鐵礦石倒手程序越多,被層層加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最后到達使用者手中時,可能又成了天價礦。
新一輪鋼廠和礦山的博弈仍將持續
盡管三大礦山四季度價格下降10%,但是從10月份開始,現貨指數價格不斷飆升,已經達到158美元/噸,這意味著2011年鐵礦石價格又將面臨上漲。不可否認,新一輪鋼廠和礦山的博弈仍將持續。
羅冰生表示,目前的礦石定價模式并未最終定論,仍在博弈之中。在他看來,目前包括日、韓、中國等產鋼大國都是采用臨時定價協議,指數和季度定價模式并未最終確立。
羅冰生同時表示,中鋼協9月公布的國內鋼材價格指數也已經進行了改革,從原來的8個品種價格統計,并簡單的算術平均得出的指數,改為13個品種進行較為嚴密的加權平均得出價格指數,更能代表價格變動情況。他認為,這將使指數定價更加科學,盡量適應市場的變化。這與9月底的大連會議上,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提出鐵礦石定價與鋼材價格指數掛鉤的建議“恰好吻合”。
(劉婧婷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