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貨幣政策應轉向"穩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19 10:07


伴隨通貨膨脹壓力的日益增大,我國的貨幣政策正面臨由“適度寬松”向“穩健”的過渡。

自今年7月份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就連續四個月超過3%這一年初確定的全年通脹目標。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漲幅創25個月以來的新高。據分析,推動CPI上漲的主要動力是食品價格和居住價格,10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為CPI貢獻了16.6%。近日,商務部的監測數據顯示,11月上旬,全國主要糧食、蔬菜、肉禽蛋等食品價格仍呈持續上漲態勢,說明11月份CPI增幅很難下降。10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8.6%,盡管漲幅比上個月縮小了0.5個百分點,但環比仍上升0.2個百分點。

一般來說,導致通貨膨脹水平上升的因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和輸入性通脹。從需求拉動的角度看,盡管今年以來由于自然災害頻發影響了糧食、蔬菜、水果等的供應,但仍以季節性波動為主,從總體上看供應緊張狀況并不明顯。可以說,自年初至今,眾多小宗農產品(如綠豆、大蒜、生姜、糖、蘋果等)價格持續攀升與供給偏緊關系不大,更多的應歸結為大量游資的炒作。從成本推動的角度看,今年以來因各地最低工資標準上調、部分地區勞動力供給短缺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另外燃料、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也導致糧農生產成本的增加。從輸入性通脹因素看,一是國外寬松的流動性推升了國際能源、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價格,中國進口能源、原材料和部分大宗商品的成本因而升高;二是部分國家因干旱所引發的糧食減產,推高了國際農產品價格,在直接影響中國進口農產品價格的同時,夜通過比價關系影響了國內相關農產品的價格的上漲;三是由于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貨幣寬松而經濟復蘇緩慢,大量投機性短期資本(熱錢)大量流入國內參與各類炒作,加劇了國內通脹的壓力。

盡管目前通脹水平的上升與眾多因素有關,但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去年以來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所釋放的流動性過剩。去年全年新增貸款9.6萬億,創歷史新高;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也高達27.6%。今年前10個月,新增信貸近7萬億;M2總量達69.98萬億元,超過10萬億美元;而經濟規模比中國大近3倍的美國,M2總量還不足9萬億美元。流動性就像水,哪里有價值洼地就向哪里流,無論是需求拉動、成本推動還是輸入性通脹,沒有過剩的流動性,通脹就漲不起來。所以控制通脹的關鍵就是擰緊貨幣、信貸過量發放的“水龍頭”。


自年初以來央行就開始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四次)、加息(一次)和公開市場操作(如發行央票多次)等一系列手段收緊流動性和控制貸款發放,但消費價格上漲勢頭卻逐月加劇,原因不在于收緊流動性和控制貸款發放的貨幣政策有誤,問題可能在于力度不夠和政策指向不夠明確。在10月份CPI數據公布之前,貨幣政策調控的重點都是房地產價格,對實現全年3%的通脹目標持有很強的信心,宏觀調控在處理“保增長”和“防通脹”的平衡方面,更多地偏向前者。現在看來,中國經濟今年實現10%左右的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明年經濟實現9%左右的增長也有較為扎實的基礎。在此背景下,宏觀調控的重點應由“保增長”轉向“防通脹”和“調結構”,而貨幣政策則應由“適度寬松”轉向“穩健”或回歸常態。

按照上述思路,為防止通脹水平進一步走高,當前除認真落實諸如確保農產品市場供應、增加對經濟困難戶臨時補貼、加強監管和維護市場秩序、嚴懲惡意炒作等一系列微觀管理措施外,還要進一步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基準利率,加快公開市場操作和直接窗口指導等宏觀調控措施。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