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97年香港45年房產變動史
鉅亨網新聞中心
我國內地和香港地區采取相同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收入占財政的比例都較高,經濟發展都屬于二戰后的新興經濟體。另外從兩者房地產市場的一些現象看,也高度趨同。我們希望通過借鑒香港房地產的變動,來提供思考我國地產問題的思路。
整體來看,房地產反映了對經濟、資金和特殊環境的看法,房地產作為一種資產,其價格走勢主要反映的是投資者的信心。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動,也必然表現出周期性。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因素主要有:經濟基本面、人口、利率、貨幣、國際資本流動和特殊的國際環境。
1953-1957年實體經濟蕭條,熱錢推動的資產泡沫。朝鮮戰爭后,華僑資金流入香港,1953-54年流入6億,當時銀行體系存款為37億。由于美國對中國內地禁運,香港實業蕭條,房地產市場成為投資的場所。在熱錢用盡、價格高漲而超出居民購買力、政府限制樓花交易后,出現了中心城區價格堅挺,但郊區價格下滑的趨勢,但下滑不嚴重。整體來看,該階段房價上升了6-7倍。
1959-1967年工業化速進帶動樓市繁榮和蕭條。1956-1966年是香港工業化發展最快的時期,人口從200提高到300萬,歐美和印尼資金在香港開辦實業,商業地產、倉庫、廠房需求急劇上升,香港進入了一個建設高峰期。該次房價上漲在1964年發生拆舊事故后,政府干預加上對銀行開始進行風險監管,出現了銀行倒閉的擠兌風潮。房價暴跌,當年工業用地降幅達67%,高級住宅跌幅35%,1967年爆發了反英抗暴的政治運動,資金外流,地價當年又跌了50%,政府賣地收入僅為高峰期的18%。
60年代末-80年代初兩次起落——第三產業和金融中心。1968年政局穩定后,香港進入了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海外資金再次流入香港。股市表現最好,從1967年8月底的58.61上升到1973年的1775點。另外由于港元貶值,物價全面上升,通脹預期也拉高了租金和房價。但石油危機后的股市暴跌和石油危機使得房價再次回落。
1976年后,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大批外國金融機構在香港設立公司;50、60年代出生高峰期的人進入了結婚高峰期;內地改革開放;持續10%以上經濟增長。樓市1975年觸底,1981年達到高峰。這一時期,地價上漲了7倍,樓價上漲了3倍。本次熱錢流入較多,投機氣氛較重,美國采取沃克爾緊縮后,香港利率升到20%,資金成本壓力加大,加之中英關于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困難。樓市崩潰,地價跌幅40-60%,高級住宅下跌50%。
1985-1997年過渡時期的房地產繁榮。中英在1984年底談判結束,市場信心恢復;另外美元貶值帶動香港出口增加,經濟再次進入高增長,利率也開始進入下降周期,海外資金流入香港,創造了房價上漲的條件。
政府采取的抑制房價政策。1991年8月到1992年二季度連續采取措施抑制房價,包括收取印花稅、禁止內部轉讓樓花、降低按揭比例;但沒有阻止房價上漲。1993年地王拍賣帶動房價繼續上漲。1994年一季度后,香港政府繼續抑制房價:包括增加土地供給、房屋供給、打擊投機,然后政府承諾,若房價不降,將采取更嚴厲措施;另外美國7次加息后,房價從1994年二季度下跌,一直持續到1995年三季度,這次房價平均下跌3成。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