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貨幣存量仍超正常值 歐元區qe是癡人說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30 08:18
有評論文章指出,全球各主要國家的10年期國債利率介於0.311%(日本)至2.639%(澳洲)之間,都顯著低於格林斯潘所稱的常態利率的下限(4%),因此全球各國央行顯然讓貨幣存量超過正常水準了。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金融海嘯期間,美國實施了三輪的量化寬鬆(qe)政策,讓美聯儲的資產負債從不到1萬億美元大幅擴增為先前5倍的4.5萬億美元。大致而言,美國靠著大量印鈔票,讓經濟復甦得以確立,就業大幅好轉,失業率降至5.1%,已經達到充分就業(失業率介於4.8%~5.2%)區間,新屋開工率也達到2007年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依照傳統經濟學理論,央行放出巨量貨幣,且勞動市場達到充分就業,物價膨脹(inflation)壓力勢必接踵而至,美國美聯儲接下來的行動應是升息。雖然美國美聯儲喊升息喊了大約一年,卻因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一直未達美聯儲所訂的2%目標,在沒有物價膨脹威脅的情境下升息,豈非師出無名?
至於歐元區則自金融海嘯以來,歷經歐債危機,再遇到希臘倒債威脅的鬧劇,經濟復甦的腳步走得踉踉蹌蹌。歐洲央行(ecb)向美國美聯儲見賢思齊,弄了一個歐版的qe,計劃自2015年3月起,每月購債600億歐元,至少持續到2016年9月,總規模1.14萬億歐元。ecb於本月22日召開利率例會時,總裁德拉吉暗示12月可能會再擴大qe,以便達到消費者物價年增率2%的目標。以往全球央行的首要任務在壓制物價膨脹,而且物價膨脹率與失業率按照短期菲律普曲線(phillips curve)是相互取舍(trade-off)的關係,目前全球幾乎都籠罩在低物價膨脹率的烏云下,相對應的是高失業率。換言之,如今全球央行不再對抗物價膨脹,而在積極拉抬物價,以便減少失業。
傳統的貨幣理論告訴我們,越多的貨幣追逐有限的產出,勢將造成物價膨脹。全球的貨幣存量究竟是過多還是不足?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前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表示,“常態”的殖利率水準應介於4%~5%,但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自2008年來始終低於4%,以上周五而言,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也只有2.09%,且全球各主要國家的10年期國債利率介於0.311%(日本)至2.639%(澳洲)之間,都顯著低於葛老所稱常態國債利率的下限(4%),因此全球各國央行顯然讓貨幣存量超過正常水準了。
然而,傳統貨幣經濟學的所得方程式mv=py,m代表貨幣存量,v代表貨幣的所得流通速度,p代表物價水準,y代表經濟社會的產出或gdp。當m過多,而y偏低(就業低導致產出少),則除非v偏低,否則p(物價)應該上揚。何以會有物價緊縮的現象呢?(文章來源: 台灣工商時報)
- 震盪期靠它逢低加碼,追求更大本利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