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是上海自貿區核心經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12 15:14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執行院長 朱曉明
??? 「本期導讀」當經濟增速下行成為必然,當創新轉型成為社會的主題詞,當互聯網成為承載夢想的翅膀,已經負重前行的中小企業怎么辦?如何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又如何在傳統領域進行創新才能避免被洗牌的命運?
本期《金融街會客廳》特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解析2015企業創新、互聯網轉型及上海自貿區的經驗。
「本期嘉賓」朱曉明,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博士學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財經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聯博士后工作站指導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與投資、企業管理和數字化、互聯網經濟等。
「片花」上海自貿區獲批之后,全國各地涌現申報自貿區的熱潮,受利好訊息刺激,自貿區相應概念股應聲上漲。2014年末,中央宣布上海自貿區將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陸家嘴(600663,問診)、金橋和張江高科(600895,問診)技片區都被收入囊中,從2013年9月至今,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年有余,上海的經驗能為后來者提供哪些幫助,擴容后的上海自貿區又應該如何定位?
金融界:您怎么解讀自貿區破圍的政策?國務院決定設立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實驗區,並且擴展上海自貿區的范圍,將陸家嘴、金橋開發區和張江高科技片區都納入自貿區。
朱曉明:三中全會出臺的《決定》,包括近年來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支援自貿區的政策,表明中央的高瞻遠矚,而擴區更是強有力地推動自貿區建設的偉大的戰略決策。
上海自貿實驗區在原有的28平方公里的基礎上擴至120平方公里,把浦東開發開放初期建立起來的幾大開發區都包括在內了,如金橋、陸家嘴、張江、外高橋(600648,問診)等。這四大開發區原本的基礎設施就很完備,產業門類齊全,擴區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新機會。不過,不用創新的辦法去捕捉機會,機會將失去。依我之見,如下二個方面值得關注。一、科技創新,1、能否將原有的制造業提升,逐步實現智慧制造(包括智慧樓宇、智慧物流、智慧電網等),有條件的可以逐步走向工業4.0,以空間資源置換成高階、引領性產業的技術資源;2、促進R&D孵化器的完善,推進創業孵化器的建立,創建“眾創空間服務平臺”;3、推進服務於創業孵化器與“眾創空間服務平臺”的金融創新等等。二、制度創新,1、建立一個面向所有產業的綜合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簡稱“大平臺”,其模式是“電子政務+電子商務”;2、探索以“電子圍網”方式建立港、區分離的貿易口岸,實施數字化監管,累積企業的信用記彔;3、為區內企業辦理FTE/FTU/FTN,推動眾籌、小貸等金融創新。總之,要使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落到實處而不滿足於寫在紙上、掛在墻上。
金融界:上海自貿區的經驗可以推廣和復制到沿海的其他的自貿區?
朱曉明:是的,完全可以推廣到沿海的其它自貿區中去。比如說制造業的負面清單就可以復制,它可以改變過去的投資和貿易體制,讓更多的企業把進出口貿易做得更大。廣東、福建、天津都是國內的經濟大省(市),它們有足夠的開放型經濟的經驗。相信它們在可復制、可推廣中將創造出更新的實踐經驗。
金融界:您覺得上海自貿區的擴區應將“創新”一以貫之?
朱曉明:一定的!自貿區的擴區,必須用創新的辦法來實現。此外還要探索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眾所周知,上海是經濟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金融中心,不過,歸根到底都是“產業中心”。上海能不能有更高的境界、更好的想象力呢?縱觀全球頗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市的發展軌跡,大有選擇“科技創新中心”的趨勢,如紐約、倫敦等等。上海鎖定“科技創新”的目標,一定能讓城市久盛不衰,歷久彌新。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