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華麗“轉型” A股新牛市迎面而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0-23 05:08


中國經濟將在2011-2015年期間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的關鍵時期戰略轉型加速時期,資本市場將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做出積極反應。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TMT、軍工等板塊將值得長期看好。

據證券時報10月23日報道,影響A股市場的因素總是那么繁瑣冗雜,這也構成了多空博弈的魅力。但是,沒有遠慮必有近憂,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要想準確把握A股市場的趨勢,必須把握未來一段時期的經濟主要矛盾,很顯然,關鍵詞是“轉型”。

如果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為標志,中國經濟發展在2009年開始加速戰略轉型,而2011-2015年期間,正是經濟轉型并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關鍵時期,資本市場會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做出積極反應。

十二五規劃“轉型”是重點


這次“轉型”新牛市的經濟背景可以和1999-2001年類比,都是經濟危機后的經濟復蘇階段。當年是東亞金融危機,這次是“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為應對危機而采取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并帶動經濟走出蕭條、衰退,之后,政策逐步回歸正常化,而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實現復蘇。在“轉型-復蘇”階段,傳統發展模式和傳統產業遭遇瓶頸,部分產業資本陸續從中退出;而新的增長點在培育、發展中,因此,實體經濟之外的資金相對充裕。

回顧1999年~2001年經濟“轉型-復蘇”期,出現了如火如荼的行情。1998年下半年后,中國經濟軟著陸,刺激政策回歸正常化。而國企改革、資本外逃、外貿壓力、內需不足等壓力,使經濟轉型和復蘇并非一帆風順,因此,中國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對外積極推動加入“WTO”的進程,對內培育支柱性產業、拉動房地產市場需求等。在1999-2001年之間,GDP增速在10%上下波動,CPI在3%左右徘徊,到2002年后才進入了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行階段。

當前宏觀背景的關鍵詞是包容性增長、經濟轉型。隨著今年三季度經濟增速環比見底回升,投資者對經濟復蘇和轉型的預期改善,有利于新牛市行情的產生。

特別是,十七屆五中全會之后,十二五規劃可以幫助我們展望未來幾年經濟發展和轉型。五中全會確立了“十二五”時期主要目標:“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確定了“十二五”將以轉型為重點。會議勾勒出“十二五”時期重點轉型任務。第一,擴大內需,加快形成三大需求協調拉動經濟的局面;第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第三,區域方面,明確提出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第四,收入分配改革。“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從中,我們能看到A股新牛市行情的微觀基礎。未來幾年,內需投資、消費對經濟的驅動力將顯著增加。另外,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行業以及文化傳媒等第三產業面臨巨大發展空間。剛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提出了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

股市服務于經濟轉型

從政策表述可知,當前要充分利用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積極擴大直接融資規模,以服務經濟轉型。這是“四兩撥千斤”,與克林頓政府推動“信息高速公路”、啟動美國新經濟時代相似;國內也有經驗,1999年啟動股市大牛市來服務于國企改革。

當前,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這個支點,可實現多贏。首先,給予新興產業融資便利,積極引導民企、國企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經歷試錯,最終可能成功;其次,流通股投資者可享受相關股票估值及盈利的提升;第三,2013年是中央政府換屆年,又恰是地方政府還債高峰期,因此在此前,地方政府資產證券化的需求很強,可以操作的方式是,利用牛市格局把實體經濟之外充裕的流動性引至股市,最終實現資產套現,考慮到近2/3的股權在國家手中,股市泡沫風險是可控的。

因此,我們看好,可以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淘金。另外,伴隨著中央政府對資源的重視和整合,以及地方政府資產證券化進程,我們看好中國優勢資源的價值重估。

大國博弈盼望新牛市

樹欲靜而風不止,金融危機后,各國“同舟共濟”的格局不在,大國的博弈加劇。當前,海外發達經濟體復蘇有波折,被迫釋放流動性以抗通縮、為復蘇護航,并不斷施加壓力逼人民幣升值。與之對應的是,中國選擇了主動收縮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泡沫,并在近期加息。雖然,加息可能導致市場短期的震蕩,但是,連續加息、緊縮經濟的判斷還太早,要取決于經濟、通脹走勢和海外經濟情況,因此,不必過分擔心。

從中期看,這些應對措施使我們對于中國經濟更有信心。因為,中國拒絕重蹈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覆轍,而選擇經濟結構調整、抑制住房地產泡沫、資本項目管制,取得了大國博弈的主導權。如此,我們就不懼怕外資流入的沖擊,反而可能變害為利,利用股市把實體經濟之外的充裕流動性(包括產業資本和外資),引導到經濟轉型所需要的領域去,有利于中國可持續發展。如此,轉型經濟新牛市也有望延續。

產業資本+外資=新牛市增資的主力

有別于1999年的信貸資金以及2007年的居民儲蓄存款向股市搬家,這次新牛市增量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是產業資本,又分為三個渠道。首先,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國內產業資本在海外的資金回歸;其次,大陸涌現更多“李嘉誠”式的產業資本,在實業和資本市場的投資能力都很強,特別是這幾年隨著限售股大規模解禁,產業資本對股市的參與度明顯提升;第三,隨著經濟結構轉型,特別是節能環保、淘汰落后產能以及房地產調控力度的加大,產業資本加速從相關產業退出,而A股市場成為保值增值的有效投資渠道。

從投資者而言,政府鼓勵經濟轉型所引發的賺錢效應會自我強化。資本市場會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做出有效反應。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上世紀90年代新經濟時期,如果從90年代初開始投資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那么到2000年底,獲得的收益是4倍,如果投資于納斯達克指數,那么獲得的收益將是10倍!

轉型新經濟之花何處綻放?

值得借鑒的是美國、我國臺灣地區轉型期股市,其行業表現反映了經濟結構的變化。美國新經濟時代,1995年初科技股的市值占標普500的比重僅8%,到2000年底上升到29%,一躍成為第一大板塊,而工業和原材料的市值占比從20%萎縮到13%。我國臺灣地區1990年科技板塊市值占比僅1%,而金融的市值占比高達52%,基本材料28%;但是,到了2000年的時候,科技板塊一躍成為市值第一,占比達到53%,而金融和工業的市值分別降到了15%和16%。

展望“復蘇-轉型”新牛市的機會,我們認為,受惠于轉型經濟的成長股行情依然是未來兩年的大機會;而傳統周期性行業則具有鮮明的階段性行情。在前幾年中國“出口-投資”驅動型發展中獲得持續快速增長的傳統行業,受到政策、外需、資源和人力成本的約束,面臨產業調整和升級,較難出現盈利和估值持續提升的趨勢性機會,更多是流動性和業績改善所驅動的估值修復行情。而轉型經濟相關產業的政策預期最確定,金融、財政甚至股市都在積極引導全社會資源投資相關領域(包括中西部大發展、消費、產業升級等),從而有望獲得超常規發展,對應在股市上有望獲得更多的機會。

結合當前經濟轉型的方向,以及未來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特征(重化工業后期制造業的精密化和第三產業大發展),我們長期看好裝備制造(包括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煤炭采掘和海洋工程為代表的采掘裝備、航天工業、基礎零部件、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新材料(包括,精細化工、金屬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TMT;軍工。

邏輯一:從山寨制造的紅海到先進制造的藍海。從日本的產業演進經驗看,重化工業后期正是精密制造業蓬勃發展的時期。未來十年,中國重化工業后期的精密制造,仍將處在景氣循環的上升周期中,而目前處在景氣循環的初期,相關股票機會巨大。

邏輯二:從外需驅動到進口替代。內需擴張,給制造業升級提供了成功基礎。2002、2005年制造業升級是加入WTO,外需擴張,比如振華港機、中集等。這次是內需擴張,走向高端化。航空航天技術、金屬加工機床、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電子技術、光電技術、材料技術、通斷及保護電路裝置、汽車和汽車底盤、汽車零件、醫療儀器及器械、機電產品;運輸工具、生命科學技術等領域存在較大的空間。

邏輯三:消費——從衣食住行到快樂體驗。當財富積累達到一定階段時,生活方式和追求會發生質的改變,商業、旅游、健康等等需求都被激發出來。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大關,已進入消費服務的時代。根據美國的經驗,消費服務業將進入加速發展的階段,健康、休閑娛樂體驗是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之一,是值得我們長期把握的投資主題。

邏輯四:產業政策和產業輻射。在眾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產業輻射效應越大,政策扶持其發展成為支柱行業的可能性就更大。從投入產出表看,機械、化工涉及上下游行業數量很多,可以從中尋找成長股。

邏輯五:大國的崛起和創新引擎。隨著中國經濟和影響力的崛起,中國的國防工業處于成長和深刻變革時期,不論中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還是中國經濟轉型的角度,軍工行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方面,軍工資產證券化,軍工集團大量優良資產尚未上市,利用資本市場是國家戰略,資產注入、外延式增長、再融資使得國家和股民各取所需。另一方面,創新引擎,軍工行業在新技術創新方面承擔了重要任務,并且產業輻射面廣,對經濟帶動效應強。相關研究表明,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約為1比2,而相關產業的輻射則可達到1比8至1比14。

(毛崇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