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俄新型大國關系構建探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30 08:21


【內容提要】中俄新型大國關係是建立在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上的全方位的合作關係。其構建符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要求,契合中俄各自的戰略利益,亦受到美國等大國因素的影響。在構建中俄新型大國關係的外交實踐中,兩國在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框架下進行了政治、經濟、人文、軍事等多領域的合作;通過上合組織、金磚國家、20國集團等網狀伙伴外交平臺開展良性互動;在敘利亞危機、克里米亞問題等熱點敏感問題上進行了有效的戰略策應。為實現中俄新型大國關係可持續性發展,需要加強兩國間人文交流,發展兩國傳統友誼;消除兩國關係中的不和諧音,管控矛盾分歧;提高務實合作,加大“一帶一路”戰略與俄羅斯歐亞戰略的對接。形成能夠彼此相容,成熟而穩定的戰略框架,是中俄兩國新型大國關係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中俄 新型大國關係 外交實踐 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作者簡介】劉丹,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大力推進外交理論實踐創新,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係。其中,“新型大國關係”既是新型國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型國際關係在大國之間的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外交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進行了開拓性闡釋,對構建中俄“新型大國關係”進行了充分肯定,稱其“為大國間和諧共處樹立了典范”。

一、中俄新型大國關係概念界定

分析中俄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有必要對新型大國關係進行溯源和定義,在此基礎上闡述中俄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特點。

(一)新型大國關係說法的由來

20世紀90年代,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積極致力於發展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特征的新型大國關係。在這一原則指導下,中國與俄羅斯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相繼同美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係。2010年5月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時任國務委員戴秉國提出,中美應“開創全球化時代不同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時提出,推動中美合作伙伴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把兩國合作伙伴關係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係。同年5月,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題為《推進互利共贏合作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致辭,倡導構建並發展讓各國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國關係。此后,“新型大國關係”一詞在中國的外交領域越來越多地出現,日益成為引導中國外交政策調整及外交實踐的政策依據。

(二)新型大國關係概念辨析

“新型大國關係”一語內有兩個關鍵詞:“新型”和“大國”,這兩個關鍵詞都含有深意,既密切相聯,不可分割,又各具相對獨立的含義。其一,要彼此尊重,特別要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基本尊嚴。作為兩個大國,彼此尊重對方作為不僅是一般的主權民族國家,而且是國際社會內少有和特殊的大國擁有的利益和尊嚴,尤其是緊要利益和基本尊嚴。其二,要妥善處理分歧,通過協商的方法解決彼此間存在的問題、分歧、對立或競爭,進而擴展共同利益,在雙邊、多邊甚至全球范圍“選擇性”合作,以便真正為彼此和世界造福避害。其三,不搞對抗,合作共贏。只有這樣,相對於零和博弈式舊有大國關係的新型大國關係的立意方能成立。習近平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理念,既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的超越和創新。簡言之,“新型大國關係”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核心特征的大國關係,是大國之間處理衝突和矛盾的新方式,新在合作共贏這個核心上。

(三)中俄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

中俄新型大國關係建立在“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框架內。俄羅斯學者季塔連科等指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發揮了“諧振器”作用,客觀推動了合作伙伴全球影響力安全穩定地增長。在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框架內,中俄新型大國關係具有以下內涵。一是相互尊重,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與價值觀念,平等相待、理解支援。其中,地位平等是兩國交往的基礎,相互尊重對方的選擇和不干涉內政維護了雙方信任的氣氛。二是超越同盟,不搞對抗。中俄協作伙伴關係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排除了軍事因素對國家間關係的干擾,致力於以合作而非對抗的方式解決問題,超越了傳統的同盟關係,是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理念在中俄關係發展中的具體體現。三是求同存異,合作共贏。這是中俄新型大國關係的核心。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異同,最大限度地謀求共同利益與共同追求;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雙方合作的方方面面。

總之,正如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в.ф.佩切利察教授所說,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對於俄中都是有利的。擁有像中國這樣強大的促進和平的國家在很多方面予以保障的和平外交條件,對於發展俄羅斯的經濟和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來說,比任何時候都重要。莫斯科推行愛好和平的政策對中國來說也很重要。漫長的北部國境線上有這樣一位強大而獨立,同時又有利可圖的貿易伙伴——俄羅斯,在很多方面也是中國成功發展的保障。

二、中俄新型大國關係構建的背景

蘇聯解體后20多年來,中俄關係的發展演進,經過了由遠及近、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直至全面深化的進程,經歷了“友好國家關係”、“建設性伙伴關係”、“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等發展階段,直至成為國際社會“新型大國關係”的典范。

(一)兩國關係的建構符合時代的要求

放眼國際關係發展歷程,每一段國際關係的形成,每一個國際體系的建立,都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17世紀中期,在戰亂頻繁的歐洲大陸上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誕生。它確立了主權、平等重要原則,開創了以國際會議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使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相對均勢狀態的格局,開創了近代國際關係的先河。

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建立了新均勢體系——維也納體系。它以均勢原則、正統主義和補償原則等為指導思想,在拿破侖帝國瓦解后的歐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勢,並暫時維持了歐洲列強間的和平與協調。由於其建立在英俄普奧四國均勢基礎之上,維護封建統治,體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最終導致結盟對抗和軍備競賽,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區的統治秩序,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只帶來了20年休戰的短暫“和平”,隨著德國法西斯的抬頭,世界又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起來的雅爾塔體系從1945年維持到1991年。隨著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抗,國際關係以美蘇冷戰為主線。雅爾塔體系的形成,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對抗雙方彼此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但是,相應地,雅爾塔體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國際關係和經濟秩序,給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當今世界面臨的時代完全不同於以往,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舊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冷戰時期的集團對抗不復存在,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空前緊密,利益共生不斷深化,各國都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相互聯系當中,牽一發而動全身;另一方面,當今世界國際關係中各種不公正的現象依然存在,經濟低迷、地緣動盪、恐怖危機、文明摩擦等各種問題需要世界各國人民一同應對。以往零和博弈的國家間關係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國家間合作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一起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俄新型大國關係就是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產生並發展起來的。

(二)中俄關係發展與各自國家戰略利益相契合

中俄兩國互為最大鄰國,在國家發展藍圖上有很多契合之處。中俄兩國都是有夢想的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被稱為“中國夢”。其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蒙受了外國侵略和內部戰亂的百年苦難,深知和平的寶貴,需要在和平環境中進行國家建設,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俄羅斯也有自己的“強國夢”,要重返世界大國的行列,提出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無論“中國夢”還是俄羅斯的“強國夢”都需要大戰略的配合。

普京在2013年《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中提出發展與中國和印度的友好關係是俄外交政策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方面。俄外交努力集中爭取實現的基本目標有: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並鞏固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穩固而有威望的地位;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外部條件;與鄰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與其他國家、政府間組織、國際組織和機制發展互惠平等的伙伴關係;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等內容。這些與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的外交方針非常契合。兩國各有自己的發展戰略,俄羅斯的“歐亞戰略”需要穩定的環境,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穩定的周邊。中俄是兩個鄰近的大國,在近鄰關係中是一組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只有鄰里關係搞好,才能顧及其他。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中俄均視加強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為本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在關係兩國切身利益的關鍵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援。

(三)外部影響因素

中俄兩國走近的根本原因是其內在需要,但是外部因素鞏固和加強了這種需要。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俄羅斯作為蘇聯遺產的繼任者經歷了迷茫時代,外交政策上一度倒向西方。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俄援助口惠而實不至,在經歷了北約第一輪東擴和波黑戰爭后,在外交上,俄羅斯開始向重視俄羅斯利益和民眾大國心理的政策轉換,俄羅斯由西轉向東。此時美國的霸權政策,也給中國帶來了壓力,中俄兩國走到了一起,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初始建立,並平穩發展。21世紀初期,北約和歐盟的雙東擴極度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就是俄羅斯的核心利益區域獨聯體地區,也在美國與西方的介入下接連發生顏色革命。特別是2013年以來烏克蘭危機之后,美國和西方加大了對俄羅斯的制裁力度,俄羅斯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擠壓是俄轉向中國的重要外部因素,使其對中國的倚重加大。而對於中國來說,與俄羅斯發展關係更直接的是內部需求,美國因素只是在客觀上強化了中俄兩國的接近。

三、中俄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實踐

中俄作為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基於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以及對世界和平和人類未來的歷史責任感,在國家層面、地區層面以及國際敏感熱點問題的處理上進行了積極的合作,為建立中俄新型大國關係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一)國家層面: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下的全方位合作

1.政治領域:增強互信交流,建立行之有效的溝通運行機制

2001年7月16日,江澤民主席訪俄期間,雙方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兩國“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標志著雙方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成為中俄關係發展史上的里程碑。2004年10月14日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明確了關於兩國以來長期爭議的黑瞎子島、珍寶島(603567,股吧)以及阿巴該圖洲渚地區的歸屬問題,使中俄長達4300多千米的邊界問題得以徹底解決。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期間,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中俄關於合作共贏、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習近平與普京在聯合聲明中指出:“中俄關係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為大國間和諧共處樹立了典范,在當今國際關係中為促進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安全發揮著重要的穩定作用。進一步發展中俄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雙方將恪守《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原則與精神,把平等信任、相互支援、共同繁榮、世代友好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提升至新階段,以此作為本國外交的優先方向。”

雙方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溝通運行機制。一是高層定期政治會晤制度。中俄兩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每年定期會晤,兩國外長常來常往,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換意見。二是合作協調和指導制度。建立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統管雙方在經濟、貿易、科技、能源、運輸、核能等一系列重要領域的合作,敦促解決合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三是雙邊磋商制度。充分利用各種場合和形式,在各個級別上就涉及兩國重大利益及雙方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地區性重大問題交流資訊,認真探討,制訂對策,協調立場,相互配合。四是民間交往制度。建立跨世紀的綜合性民間友好機構“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通過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加強兩國人民之間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夯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礎。

2.經濟領域:深化能源領域合作,提升經濟技術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俄羅斯天然氣儲量位居全球首位,油氣生產和出口是該國聯邦預算收入和出口收入的首要來源,而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商業能源的最大消費國。俄羅斯與中國,分別作為最大的油氣資源儲備國以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供需互補和地理位置的便利,為中俄進一步加強能源合作提供了可能。石油貿易方面,1991—2013年,中國自俄羅斯的石油進口量從0.75萬噸大幅攀升至2434.8萬噸。2012年,俄羅斯成為中國第四大石油進口來源國(2011年),中國則成為俄羅斯第三大石油出口對象國。2010年9月27日作為中國四大國際能源戰略頻道之一的中俄一線原油管道工程竣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時任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共同出席竣工儀式。2011年1月該管道投入運行,截至2015年9月15日,該管道已安全平穩運行1719天,累計輸送俄羅斯原油7247萬噸。能源合作已成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俄兩國關係進入“最好的時期”,中俄能源合作也進入了“蜜月期”。2013年3月習近平國家主席首訪俄羅斯期間,雙方共簽訂32項合作檔案,數額大,期限長,被稱為“世紀合同”。能源領域的合作橫向涵蓋油氣、核能、電力、煤炭、新能源等多個行業,縱向貫通上中下游各領域產業。雙方簽署了俄方通過東、西兩線對華增供原油的合作協議,這一協議總金額達2700多億美元。根據協議,俄方每年增供原油總量將達到2200萬噸,包括從東線在現有中俄原油管道年供油1500萬噸的基礎上逐步增供,自2018年起達到總供油量3000萬噸,從西線通過中哈原油管道每年對華供油700萬噸。

2014年5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上海共同見證中俄兩國政府《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的簽署。《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是價值4000億美元的大單,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的簽訂,標志著雙方在天然氣領域合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俄在30年內將每年通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向中國供氣380億立方米,中國境內的用戶將超過5億人。普京總統稱其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建設工程。11月9日,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在北京apec峰會期間簽署了《中俄“西線”天然氣供應框架協議》。能源合作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務實合作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2015年5月8日,中俄以聯合聲明的形式共同決定,在落實《2013—2017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綱》方面密切合作,特別是火箭發動機、電子元器件、衛星導航、對地觀測、月球研究和開發及深空探測等優先方向。

3.人文領域:擴大交流與合作,深化互信基礎

人文交流是中俄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和鞏固雙邊友好、夯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起著重要作用。近幾年,中俄兩國人文交流互動頻繁,兩國共同舉辦的“中俄青年友誼年”、“國家年”、“旅遊年”、“語言年”等大型活動取得成功,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媒體、旅遊等人文領域合作蓬勃發展,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不斷加深。2015年5月9日,習近平主席與俄白哈三國元首決定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媒體合作、青年交往,並商定2016—2017年舉辦中俄媒體交流年。普京也特別強調了兩國在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認為人文合作是俄中關係,包括雙方政治、經濟合作必不可少的基礎,只有在人文合作的基礎上,兩國才能建設雙邊關係最重要的基石——相互信任,沒有這個基礎,就無從談及其他領域的合作。積極拓展並深化的人文交流與合作對於推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軍事領域:提升軍事合作層級,推動軍事技術合作進入新階段

中俄兩國在軍事技術方面的合作,已經從過去單純的軍品貿易向聯合研制、聯合開發的層面發展。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俄前夕,兩國簽署了俄羅斯向中國出售4艘“拉達”級潛艇和最新蘇-35戰斗機的框架協議,合同總金額超過40億美元。從2012年起,中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就成為雙方年度例行軍事合作,到2015年已經是第四次。2014年5月雙方領導人參加了演習的開幕式並且檢閱了海軍儀仗隊,這在軍演史上十分罕見。2014年5月2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后表示,“軍事技術方面和防務部門之間的接觸是保證地區及世界穩定與安全的重要因

素”。2015年5月11日,中俄啟動地中海聯合軍演,並擬於稍后舉行太平洋聯合軍演。中俄軍演及深度軍事合作,提高了雙方軍事水平,反映了雙方高度的軍事互信。

(二)地區層面:網狀伙伴外交平臺上的良性互動

在地區合作層面,中俄支援開展網狀伙伴外交的各種努力,旨在於國際事務中建立伙伴合作的靈活機制,二十國集團(g20)、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中俄印等機制已成為類似靈活機制的范例。中俄兩國在網狀伙伴外交平臺上的通力合作,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上合組織作為中俄開展戰略合作的重要平臺,雙方保持密切溝通,攜手推動上合組織向前發展,在安全合作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為成員國經貿往來提供新機遇。中俄兩國認為當前階段金磚國家成員國的關鍵任務是發展多方面的合作,同時在全球經濟治理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中俄主張,金磚國家應建立在全球經濟金融和國際政治等廣泛領域開展合作和協調的機制,包括在金磚國家框架內建設更緊密經濟伙伴關係,加快建立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共同推動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發言權和代表性,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對外政策,包括調解地區衝突、不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非法毒品貿易、維護國際資訊安全、維護外空安全、保障人權及其他共同關切的領域深化協調合作。

面對種種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推動g20機制向合理化方向發展是中國和俄羅斯,乃至全球多數國家的共同追求。在2013年9月召開的g20聖彼得堡峰會上,俄羅斯作為主席國把增長和就業作為主題,並設置了增長、就業、發展、反腐、促進多邊貿易等八個優先議題,俄羅斯對國際經濟秩序合理化的訴求與中國基本一致,兩國在g20框架內進行了良好的合作,推動了相關議題和共識的達成。

(三)國際層面:熱點敏感問題上的戰略策應

中國和俄羅斯作為國際社會上有影響力的大國,一直被美國等西方國家視為戰略威脅。隨著北約東擴以及格魯吉亞危機、烏克蘭危機的陸續爆發,俄羅斯受到美歐的經濟制裁和外交孤立;中國的經濟形勢雖然一枝獨秀,但國家統一仍未解決,還面臨著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的威脅,特別是隨著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在東海、南海受到較大的戰略壓力。中俄之間在聯合國以及國際法框架內相互支援,在熱點敏感問題上相互給予戰略策應,不僅是新型大國關係在兩國關係中的具體體現,也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建立。近年來,中俄在敘利亞問題、克里米亞問題、索契冬奧會、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等一系列外交事件上都進行了密切合作。

2011年10月4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法國、英國等commit的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俄羅斯、中國反對,印度、南非、巴西、黎巴嫩棄權,法國、英國、德國、葡萄牙、美國等贊成,決議草案未能獲得通過。這是中俄兩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戰略策應,說明雙方有相近的立場,雙方支援敘利亞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主張停止暴力,以政治外交手段作為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唯一途徑,根據2012年6月30日簽署的日內瓦公報,盡快重啟敘利亞國內各派直接對話,堅決反對任何外部武力干涉敘利亞的企圖。從更深層面上,中俄在敘利亞問題上堅持自身立場,既是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超越聯合國授權軍事打擊利比亞導致中東亂局越陷越深現象在敘利亞重演的警醒,更是擔心什葉派力量受到嚴重打壓導致中東地區力量失衡,給伊朗造成重大壓力,避免使伊朗核問題的解決更趨復雜化的負責任的舉措。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領導人都表示不會前往索契,俄羅斯面臨索契冬奧會被孤立的困境。2014年2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出席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屬於中國外交的“破常規”之舉,對俄羅斯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支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領導人對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重視,中國對俄羅斯及對普京本人的支援,也反映了中俄友好關係的特殊性。

2014年3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美國commit的烏克蘭克里米亞公投問題決議草案強行表決,俄羅斯行使否決權,中國投了棄權票。中國的“棄權”本身就是一種明確態度,反映了中國政府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一貫立場,同時也包含了中國對克里米亞問題“事出有因”看法的重申。俄總統普京表示,感謝所有對俄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行動表示理解的人,中國政府對克里米亞和烏克蘭問題經過了深思熟慮。在西方打壓俄羅斯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對克里米亞問題的理解,對處在孤立中的俄羅斯是巨大支援。“俄羅斯和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就某個問題投票持相反立場的情況從未有過,即一個國家支援旨在反對另一個國家的決議,如果有,中國和俄羅斯也會棄權。在客觀上說,‘棄權’也是對伙伴另一種方式間接的支援。”烏克蘭危機發生后,中俄雙方協調立場,對烏克蘭持續的內部政治危機表示嚴重關切,呼吁有關各方保持克制,避免烏克蘭衝突升級,通過和平和政治途徑尋找解決現有問題的辦法;呼吁烏克蘭所有地區和社會政治組織參與廣泛的民族對話,共同制定國家憲法制度進一步發展構想,以全面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中俄兩國分別是二戰時亞洲和歐洲的主戰場,也是二戰主要戰勝國和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二戰勝利付出慘重犧牲,做出巨大貢獻。2015年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因烏克蘭危機,俄羅斯政治外交空間受到擠壓。俄羅斯邀請多國領導人出席,以借機向國際社會展示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擴大其國際空間,但美、德、法、英等西方大國領導人拒絕出席。閱兵當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作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主賓參加了紅場閱兵,對俄羅斯給予了巨大的支援。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應邀出席了9月3日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外交上的互動獲得精神上的好感,這種外交上的相互支援和策應,是中俄全方位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發展到新階段的體現,也是中俄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日臻成熟的標志,有利於中俄兩國共同捍衛歷史真相,維護共同勝利。

四、深化中俄新型大國關係的挑戰與前景

作為新型大國關係的典范,中俄兩國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援,把兩國關係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合作優勢,雙方在各領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促進了兩國共同發展繁榮,維護了國際公平正義和世界和平穩定。當前中俄關係發展是基礎最牢、互信最高、地區和國際影響最大的一個時期。但是,中俄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也並非一路坦途,其間也蘊含著一些問題、風險和挑戰,亟須兩國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應對。

一是中俄經貿關係中存在雙邊貿易結構不平衡、雙方信任度不夠、投資環境欠佳、貿易秩序混亂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雙方經濟合作難以提升到新高度。二是俄右派勢力和極端民族主義力量唱衰中俄關係,加之受到所謂“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中俄關係的長期有效性受到質疑,甚至有部分學者認為在中俄關係發展過程中,中國獲利多,俄羅斯獲益少。三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主張搞冷戰對抗和集團政治,而蘇聯時期的爭霸思想在今天的俄羅斯仍有遺留,帝國夢想始終存在。俄一方面借中國與美國抗衡,一方面又害怕中國過於強大。中俄著力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需要對兩國關係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有著清醒認識,這也正是今天中俄雙方繼續努力並持續深化新型大國關係的方向。

(一)發展傳統友誼,構建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在中俄(蘇)關係史上,兩國既有過結盟,也有過對抗;既有傳統的美好友誼,也有一些令人痛惜的爭斗。1989年兩國領導人高瞻遠矚,“結束過去,開辟未來”,實現了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並一直穩定發展至今。俄羅斯學者季塔連科認為,在中國人民的命運中俄羅斯及其人民起到了重要作用,彼此聯結,睦鄰友好,發展友誼,密切合作,對兩國人民來說有關乎命運的重要意義。在中俄四百年關係史中,“和則兩利,斗則兩傷”。近代中俄關係史也向我們表明,發展平等互利的雙邊關係既是兩國發展的需要,也是在國際舞臺上維護公正政治經濟秩序以及地區穩定的需要。中俄彼此生存和發展的利益息息相關,建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應該成為中俄兩國處理雙邊關係的基本原則。

(二)消除兩國關係中的不和諧音,增強政治互信

在雙邊關係中,“中國威脅論”在俄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一些俄方學者對中國崛起感到擔憂,對中國強大后的戰略意圖仍有疑慮,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俄羅斯的威脅,會有領土要求。“中國威脅論”的傳播具有雙重影響,一是抑制了中俄接近,二是制約了遠東和西伯利亞的開發。認為中國對俄羅斯不信任是國民情緒的主流,“中國對於俄羅斯傳統的不信任並沒有消失,並將繼續對雙邊關係產生抑制作用”。而現實情況卻是,中俄兩國已經解決了領土問題,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發展雙邊長久伙伴關係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雙方應該在政治上進一步增強互信,消除兩國關係中的不和諧音。

(三)推進務實合作,實現“一帶一路”戰略與“歐亞戰略”的對接

中俄面臨的戰略任務是把兩國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關係優勢轉化為經濟、人文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成果。雙方在正式檔案中明確商定要重點加強以下合作,以共同提升兩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合作量和質的平衡發展,實現雙邊貿易額2015年前達到1000億美元、2020年前達到2000億美元,促進貿易結構多元化;積極開展在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和新能源等能源領域的合作,構建牢固的中俄能源戰略合作關係,共同維護兩國、地區以及世界的能源安全;繼續在和平利用核能領域密切協作,開展農業領域合作,加強環保領域合作,深化高科技領域合作。

當前,實現中國“一帶一路”規劃與俄羅斯“歐亞戰略”的對接對於提升中俄務實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一帶一路”著眼弘揚古絲綢之路互學互鑒、和睦共處的精神,拓展我國同歐亞大陸方向國家各領域互利合作,是新形勢下中國推進對外合作的總體構想。俄羅斯認為建立歐亞經濟聯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優先任務,歐亞經濟聯盟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獨聯體地區的互利經濟聯系,還可以成為決定獨聯體國家未來並向其他國家開放的一種聯合模式。建立於廣泛的一體化原則基礎上的新聯盟可以成為歐洲與亞太地區之間有效的聯系環節。由此可見,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與俄羅斯的“歐亞戰略”有著重要的契合點,是兩國在新形勢下對外合作的著力點。2015年5月8日,中俄兩國商定啟動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歐亞經濟聯盟的合作對接,開拓歐亞大陸新的增長空間,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兩國元首簽署發表的《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是“一帶一路”倡議在歐亞大陸上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雙方商定將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平臺開展工作,並在聲明中明確了合作的細節。

在7月9—10日的烏法峰會上,習近平主席著眼於歐亞大陸的長遠發展和地區經濟一體化,就如何對接好連接中俄蒙經濟走廊的三大戰略——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俄方跨歐亞大頻道建設、蒙方“草原之路”倡議,提出進一步全方位合作。他還在講話中倡議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加快步伐,切實行動,攜手推動上合組織實現新的跨越。中俄也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合作與互信。

中俄兩國對世界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持共同或相似的看法,贊成國際關係的多元化,主張建立公正、合理和民主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俄兩國已經創建了不同社會和經濟制度國家間關係的新模式,已經成為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穩定的重要因素。中俄兩國建立起真正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圍,建立起不針對任何第三方真正平等的伙伴關係,成為21世紀大國關係的典范。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