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聽稻盛和夫講以德服人

鉅亨網新聞中心


如果他不是稻盛和夫,如果他不是兩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締造者,那么他的觀點可能會在當今中國被棄如敝屣。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承認,很少有一個企業家能在不斷宣講利他主義、宣講拼命工作不計回報、宣講人生的終極價值時,還能獲得大批信眾——除非他真的因此成功了。事實上,稻盛和夫經營哲學(北京)報告會被一千多名來自中國各地的企業家擠得滿滿當當。他們大多面帶虔誠,即使在他們小學時代,也未必能流露出如此渴望學習的神情。

如果事先帶著功利的目的,聽稻盛和夫的演講恐怕會失望而歸。他不像杰克·韋爾奇、巴菲特或者李嘉誠那樣,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如何在叢林中成為勝利者。他會告訴你一些聽上去很簡單的做人道理,這些道理甚至看起來與企業經營毫無關系,而且你可能在學校的思想品德課上接觸過這些內容。但稻盛和夫的不同之處在于,他能把這些簡單的內容上升為一套完整的經營哲學,并結合他50余年的企業實踐告訴你,這樣做是可行的。

利他主義能否成功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在道與術的權衡中,似乎更傾向于前者。他認為人必須努力工作、反省自身、保持謙虛、多行善舉,但其經營哲學有一個終極的歸宿,即利他主義。稻盛和夫認為必須以關愛之心、利他之心經營企業,動機至善、私心了無。他在其著作《活法》中說,在經營的過程中間,如果經營者理念是利他的——所謂利他,就不是從自己個人私利出發來經營這個企業——這個企業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這看上去違背了經濟學的基本規律,至少這不符合大多數企業家對經營行為的理解。稻盛和夫自己也說:“在弱肉強食的商業世界里,我整天把利他、愛、為人著想之類的話掛在嘴邊,不免有人質疑我老是把話說得那么漂亮,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目的。”

追求利益是經營事業與人類活動的原動力,因此,有獲取利益的“欲望”其實無可厚非。只是,不能讓這個欲望局限在利己的范圍,必須把對方的利益也考慮在內,以這種“大的欲望”為出發點去謀取公益。這樣的利他精神最終也會為自己帶來好處,而且利益范圍還會比原先更為擴大。

稻盛和夫以自己創辦DDI電信的實踐來說明這個聽上去很抽象的觀點。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通訊領域的商機一直是由國營事業的日本電電公社獨占。后來,政府進行市場化改革,民營公司得以進入。當時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個巨頭NTT,一旦進入市場,必須和長期享有獨占地位的巨人共同競爭。其他企業的參與熱情因此受到打擊,政府借民營化改革降低資費的愿望眼看要成為泡影。

“既然如此,不如由我來做吧!”這個念頭在稻盛和夫腦中一閃而過,做陶瓷化工的京瓷決定進軍電信市場。與NTT競爭無疑是一場螞蟻對抗巨象、實力懸殊的戰役,更何況對來自不同行業的京瓷而言,那根本是個未知的領域。然而,從零開始的逆境并沒有形成阻礙,DDI打從開始營業,業績就一直在所有新進業者中居于領先地位。最終DDI經過一系列并購后成為了與NTT分庭抗禮的日本第二大電信公司,并進入世界500強。

當時不斷有人問起成功的原因,稻盛和夫的回答總是:那只能歸功于一個為國民盡力、毫無私心的動機。“利他的德行,會形成一種跨越困難、帶來成功的強大原動力。這是我參與通訊事業過程中所得到的親身體驗。”稻盛和夫認為。

在理解稻盛和夫的利他主義時,參加報告會的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利他主義一旦上升為一種企業價值,而非僅僅是一種工具時,企業的競爭力就會發生很大變化,導致競爭力的邏輯也會發生很大變化。

也許這樣的觀點對于中國大多數企業家來說,并不容易消化。30年來殘酷的市場競爭已經使他們中的大多數變得無比現實,大多數經營者充其量也只能達到“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境界——如果不是完全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話。稻盛和夫認為利他主義其實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倫理規范,也正是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而現在經濟領域出現的諸多問題,正與利他主義這種資本主義傳統被人們逐漸遺棄有關。他用自己創辦京瓷和DDI的經歷證明,利他主義可以在商業社會獲得成功,并且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經營為何需要哲學

稻盛和夫創立京瓷前,曾在一家名為松峰工業的公司工作。當時這家公司連續虧損,工資付不出。企業與工會總是紛爭不斷,一年到頭罷工不停。稻盛和夫的工作室開發新型陶瓷材料,公司待遇低,缺乏像樣的研究設備,條件惡劣,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做出出色的研究成果,該抱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態投入工作呢?稻盛和夫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煩惱不已。每當有所感悟時,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記在研究實驗用的筆記本上。后來他創辦京瓷公司的時候,也保留了這個習慣,經常在筆記本中添加經營中新的體悟,將這些工作和經營中的要點重新加以整理。在這一過程當中,稻盛和夫終于領悟了有關工作和經營的理念、思維方式以及具體的方法模式,最終形成了他獨特的經營哲學。

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呢?稻盛和夫認為有三個理由可以說明在企業經營時,經營哲學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所謂經營哲學,應該是經營公司的規范、規則,或者說是必須遵守的事項。”他說。經營公司無論如何都必須有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規范、規則或事項。這些作為哲學必須在企業里明確確立起來。但事實上,公司的這種規范規則或者說必須遵守的事項并不明確的企業比比皆是。就是這個原因,無論古今東西,各式各樣的企業丑聞不斷發生。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大企業甚至因為這類丑聞而遭到無情的淘汰。

在多數企業里,首先沒有經營者向員工們提出作為人何為正確這個問題。而稻盛和夫思考的所謂哲學,卻正是針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同時這也是孩童時代父母、老師所教導的做人的最樸實原則,要正直,不能騙人、撒謊等等。這么起碼的東西,還需要在企業里講嗎?或許有人感到驚奇,但是正因為不遵守上述理所當然的做人的原則,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企業丑聞。

第二個理由,稻盛和夫認為所謂哲學是用來表明企業的目的、企業的目標,也就是要將這個企業辦成一個什么樣的企業。京瓷公司剛誕生的時候,在日本古都京都西側中京區西京原町建了一座木結構的房屋,當時員工還不到一百名。面對他們,稻盛和夫反復強調,要把京瓷這個公司辦成西京原町第一的企業,成為西京原町第一企業之后,就要成為中京區的第一,接著就是要成為京都第一。實現了京都第一之后,就是要成為日本第一。成為日本第一之后,當然就要成為全球第一的企業。“這在當時宛如一個夢想,但這既是給員工的一個夢想,也是為了鼓勵作為經營者的我自己。”他說。

要攀登什么樣的山峰,這用來比喻企業經營非常貼切。京瓷是還是中小型企業開始,就立志成為世界第一的精密陶瓷企業,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這樣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方法模式,這種思考歸納成為哲學,這種哲學就是適合于京瓷攀登高山時所需要的裝備和準備。“要攀登什么樣的山峰?你想創辦什么樣的公司?由于目標的不同,規范公司所需要的哲學思想也不同。一旦確立了遠大的目標,那么很自然的就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以及方法論。”稻盛和夫說。

第三個理由,由于哲學可以賦予企業一種優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備人格一樣,企業也有企業的品格。企業經營需要非常優秀的哲學,這是因為這種哲學可以賦予企業優秀的品格。人要具備優秀的人格,企業要具備優秀的品格,要做到這點就要明白做人應有的正確的生活態度,而哲學就是作為人何為正確為基準進行對照,從中歸納出正確的為人之道。這種正確的為人之道在普遍的倫理觀之上,所以這種哲學超越國界,在全球性經營中也能有效發揮作用。

稻盛和夫舉了個例子。有一次他到京瓷的海外工廠視察,發現一個美國籍員工工作非常不認真,隨意丟棄昂貴的材料,他勃然大怒。后來稻盛和夫才知道,這位員工是經歷日本沖繩戰役的勇士,經常用“東洋鬼子”這樣的詞羞辱他的日本雇主。稻盛和夫說,作為企業領導者可以隨時解雇這個員工,可以用權力進行統治。“但采用這種方法只要我一轉身,員工就可以陽奉陰違,事情肯定做不好。”他說,“我意識到最重要的是在海外企業工作的員工們,對我、對日本常駐人員是否信任、是否尊敬,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那么怎樣做才能做到讓對方信任和尊敬呢?那就是優秀的人格。因為人格高尚的人讓對方能夠做出這樣的評價,就是取得對方的信任和尊敬最好的方法。要想贏得外國人的尊敬,必須具備特別優秀的人格,就是具備做人的德性。這個“德”字超越國界,普遍適用,萬國共通,不能以德治人,在海外企業的運行就無法成功。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