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20峰會看國際油市前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16 14:51
第五次20國峰會呈現的國際金融秩序的“失序”,正體現了國際油市的尷尬:國際油市剛剛從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陰霾中覓得曙光,但美元貶值、貨幣泛濫、保護主義“風聲鶴唳”,可能把國際石油市場帶入一個新的困局。
綜合媒體11月16日消息,11月12日,第五次20國峰會(G20)最終通過《首爾宣言》,但包括匯率問題在內的一些實質性議題并沒有取得突破。
從媒體言論看來,國際社會似乎早已對G20不抱希望。此前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再度泛濫,沖擊全球經濟,造成“1對19”的沖突。而且不同經濟體之間早已顯露利益分歧,要通過這次峰會取得共識非常困難。
峰會呈現的國際金融秩序的“失序”,正體現了國際油市的尷尬:國際油市剛剛從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陰霾中覓得曙光,但美元貶值、貨幣泛濫、保護主義“風聲鶴唳”,可能把國際石油市場帶入一個新的困局。
“貨幣戰爭”,這是時下最熱門的新聞話題,也是籠罩在此次G20上空的陰云。盡管韓國總統李明博明確表態:“就目前而言,我們還沒有處在‘貨幣戰爭’狀態。”但美元波動對油市造成的動蕩卻是規律性事實,且當前貨幣政策的分歧,已成為阻礙全球經濟復蘇的焦點。
美元上世紀70年代成為石油的唯一結算貨幣。這意味著美元貶值將導致油價走高,同時還會提升石油、黃金等商品市場對投機資金的吸引力,增加石油市場的風險和國際經濟格局的不穩定。對于剛剛開始復蘇的全球經濟來說,美元貶值絕不是好消息。
另一個熱點議題是貿易保護主義。G20會議召開之前,三大國際經濟組織11月5日在日內瓦發表聯合公報,稱保護主義正在抬頭,其主要是受當前失業率高企、宏觀經濟失衡及成員間匯率政策劍拔弩張影響。貿易保護直接波及石油工業,中國的石油和油服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也時常感受到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貿易壁壘無處不在。此前發生的美國針對中國鉆桿的所謂“反傾銷”調查就是一個例子。
縱觀人類歷史,盡管因石油引發的戰爭數不勝數,但石油本身不是動因。石油的價值是為人類提供光源、動力,而那些沖突的背后是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消費欲望無限膨脹之間的矛盾,矛盾之所以升級、激化,是因為人性的貪婪和短視。
當前匯率紛爭和保護主義之所以甚囂塵上,就在于一些國家為擺脫自身經濟困境,試圖采取短期“經濟杠桿”,無視當前復蘇風險仍存的現狀,而這直接影響了全球油市的長期平穩。
國際油市受多重因素影響只是全球國家間相互發生作用的一個縮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立于世界存在,國家與國家之間早已因為市場形成了“共生共榮”的利益關系。團結合作,共謀發展,這是石油工業發展史留給人類的智慧。
(都穎琪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