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新藥大幅漲價 藥價形成機制有待改進
鉅亨網新聞中心
醫保新藥突擊漲價,問題源于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存在漏洞,應改變定價理念,加強醫保藥品目錄形成機制的透明化,完善藥價形成機制,避免政府在定價上的被動就范。
中新社援引長江日報6月18日的報道稱,09年11月底,人保部公布最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在此前后數十種目錄中的藥品開始悄然漲價,漲價最高的藥品漲幅達到近90%,一些仿制藥的價格甚至超過進口藥。
根據常理,如果產品進入醫保目錄,就意味著藥品生產企業的產品將獲得大量穩定的訂單,也意味著企業的成本將攤薄,價格有了下降的空間。但為什么出現目前這種非但不降價、反倒漲價的怪現象呢?產品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企業要漲價,只是再一次呈現資本對利潤追逐的本性。
但是,醫保藥品的定價權并不在企業,而在國家發改委,那為什么企業的漲價行為又能屢屢得逞呢?專業人士分析,問題在于目前我國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存在的漏洞:國家醫保目錄的制定,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但價格的制定,在國家發改委。在國家醫保目錄公布新品種時,國家發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應的價格,而是要在各省進行價格調研后,才能拿出政府定價。既然定價機制存在漏洞,理所當然要進行改進,那么改進的方向應該是什么呢?
首先,應該是定價理念的改變。造成目前怪現狀的原因,根源就在于落后的定價理念,定價依據依然是成本決定價格,這在計劃經濟時代是適用的,但到了市場經濟,由于有了競爭,問題就發生了變化。在市場競爭之下,不是成本決定價格,而是價格決定成本,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比如,自然不索取代價而賜給了我們天然黃金,但天然黃金的價格不會是零,因為其數量是有限的,而需求是很大的。
依據企業成本進行定價,導致的后果,一方面是企業虛報成本,以獲得高定價;另一方面是反正成本越高定價就越高,企業不思進取,歷史越發展,生產效率越低下,生產力越倒退,老百姓的負擔就越重。
其次,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形成機制要透明化。目前,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形成不但不透明,而且也沒有預見性,更沒有真正的競爭性。在每次增補醫保品種討論的時候,一些企業都會派出大量人手四處公關。有的在最終的醫保目錄公開前,就已經獲知自己的產品是否進入目錄,就有了價格操作的時機。如果將每次新增的醫保品種提前向社會公開,由生產相關產品的企業競標,并將這一過程進行公示,情況可能就會發生變化。
因此,藥價形成機制完善應該倒過來,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醫保品種的增錄規劃,由國家發改委根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和目前企業的科研、生產情況決定價格,然后由企業公開競標而產生。產生之后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實行滾動淘汰制,如果有了質量更好、價格更低的替代品種,通過公開規范的程序,淘汰老品種。這樣,才能兼顧市場經濟和公益的雙重特性,有效避免藥企的漲價沖動,避免政府在定價上的被動就范。
(李艷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