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歐債最壞時刻已過 全球經濟不會出現二次探底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7-18 22:32
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稱,鑒于企業的投資信心恢復及新興市場經濟的強勁表現,全球經濟不會出現二次探底,從長遠看,歐債危機最壞的時刻已過去,而美國的經濟狀況還要好于歐洲,歐美經濟體總體上表現出了弱復蘇的態勢。
據新華社7月18日報道,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17日在上海出席2010中國金融衍生品投資峰會時表示,由于企業的投資信心逐漸恢復,加上在金融危機后新興市場經濟的強勁表現,雖然全球經濟在下半年會經歷下滑,但不會出現二次探底。
陶冬說,今年(2010年)企業投資的正常化可能會超出市場的預期。在全球金融危機后,大多數企業先后都經歷了去庫存化的過程,大幅削減了開支,其較為普遍的市場心態就是"現金為王"。但到目前這種極端的心態已經有了大幅改觀。在陶冬看來,雖然目前企業的投資仍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但是企業的投資行為已經在逐漸走向正常化,企業投資的改善將會有效拉動經濟的復蘇。
而從市場較為擔憂的歐美經濟來看,陶冬也認為,雖然由于歐元區體制的缺陷使得歐洲未來仍面臨較多的結構性問題,但是歐元區出臺的7500億歐元救助規模已相當于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國外債的90%,這意味著即使三國所需資金無法通過市場籌集,短期內債務的問題也基本得到了解決,從長遠看,歐洲債務危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而美國的經濟狀況還要好于歐洲,歐美經濟體總體上表現出了弱復蘇的態勢。
此外,由于金融危機后經濟格局的變化,新興市場經濟發展也將帶動全球經濟復蘇。陶冬說,當前關注全球經濟的增長,已不僅只是關注歐洲、美國以及日本等傳統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包括拉美和亞洲等地區新興市場國家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已經顯現。據瑞士信貸的估算,2010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5%,其中美國、歐洲和日本分別貢獻0.7%、0.3和0.2%,但三個發達經濟體的總和還不及中國一個經濟體的貢獻,如果加上拉美、亞洲和新興歐洲,新興市場預計將會貢獻2.8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今明兩年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二將來自于新興市場。"陶冬表示,在危機中,各界都在關注發達國家的債務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三分之二的新興國家債務分擔并未出現大幅度的上升,新興市場經濟仍在持續增長。
陶冬表示,實際上,從歷史上看,在全球10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算得上二次探底的也只有4次,首先是從1880年到1882年,其次是從1913年到1914年,最近一次是從1980年到1982年,還有一次則是1929年到1933年經歷的著名的大蕭條時期。"但前三次都是因為第一次經濟調整較為微弱,無法真正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所以真正出現了二次探底的基本上就只有大蕭條,而這一次是由于政策出現了接連的失誤,所以,雖然下半年全球經濟會下滑,但不至于出現二次探底。"陶冬認為。
(許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