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新藥突擊漲價 進醫保目錄不是漲價噱頭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些新增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開始悄然漲價,進入醫保目錄似乎成了漲價最好的噱頭,相關部門應真正掌握企業的成本并嚴格監督企業漲價行為。
中新社援引南方日報6月18日的報道稱,2009年底,國家公布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其中260種藥品被新增到目錄中。然而,就在如今各地紛紛開始新一輪的藥品招標采購期間,一些新增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開始悄然漲價。去年售價還是93.5元的藥品,如今價格提高至170元;去年售價1,082元,如今售價1,580元……更有甚者,一種新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仿制藥,不僅價格上漲,上漲后的價格甚至超過了原研藥。
對藥品生產企業來說,這個被簡稱為醫保目錄的文件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企業的發展,是企業擴大市場的金字招牌。因為如果進入醫保目錄,就意味著企業的產品將獲得大量、穩定的訂單,也意味著企業的成本將攤薄,價格有了下降的空間。這自然也與國家將醫保目錄大幅擴容的目的相符,使更多的患者能以較低價錢購買藥品,實現醫療保障的宗旨。然而,成功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廠一夜間猶如魚躍龍門,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成本上漲,紛紛調整藥品在物價局的備案價格,進入醫保目錄竟成了漲價最好的噱頭。屢屢翻高的藥品價格不期然讓人想起,不久前因湖南“天價蘆筍片”所暴露的藥價利益鏈。一種出廠價僅為15.5元的癌癥輔助治療藥“蘆筍片”,經過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生等環節,最后湖南湘雅二醫院賣到患者手中的價格竟漲到213元,利潤高達1300%。民眾總不免納悶,明明是一些“讓利于民”的政策與措施,為何每每在各方紛繁復雜的推手下走向反面?
按照我國目前的藥價形成機制,新增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將由自主定價改為政府定價。但現實中,國家醫保目錄的制定權,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而價格的制定權,卻在國家發改委。企業正是利用這一時間差紛紛漲價,使得發改委所依據的市場價格是其漲價后的藥價。昨日,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對于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前企業突擊漲價的,將嚴格成本核查,屬于不合理漲價的,定價時一律不予認可;對于進入目錄后、政府定價前漲價的,將責令相關企業恢復原價,各地價格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顯然,國家部門已經意識到并要著力打擊這種借助漏洞突擊漲價的惡性行為。
然而幾乎可以預料,如果不從源頭抓起,改革政府定價機制,讓藥價相對真實地反映其價值,只會是堵了這個漏洞,另一個漏洞卻隨之而生,“藥價虛高”將永遠是老生常談。6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出《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按照這個文件,今后在藥品定價方面,政府將設定藥品應有的成本價,避免企業亂報價,最終影響藥品出廠價。關鍵問題是,目前要弄清藥品成本價并非易事。我國藥品品種規格相當復雜,政府在進行價格核定時,多采取企業自主提供成本信息資料的方式。如果規定中、操作中的“成本價”仍是企業口中一錘定音、沒有監督的“成本”,無疑只會與緩解藥價虛高的目的愈行愈遠。
2009年,中國開始推行新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醫改要求醫保覆蓋率大幅提高,但要讓藥品生產企業、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院乃至醫生,甚至監管部門,意識到醫改并不是誰都可以分一杯羹的香餑餑,還需要進一步理順藥品定價機制,相關部門真正掌握企業的成本并嚴格監督企業漲價行為。
(王彥彥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