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個股

炒"仙股"玩的就是心跳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仙股這個詞是從香港過來的,這里的“仙”是港幣先令的諧音,港幣中的先令大致相當于我國貨幣中的“角”或老百姓生活中俗稱的“毛”。港人對仙股的理解可能有兩個含意,一是它特別便宜,每股只有幾毛錢;二是有時會比較妖,如果哪天得道會雞犬升天而成仙。

在我國證券市場中,被冠以ST的股票,多多少少具備了仙股的品相。它們所具有的特征很相似,都是業績很爛,都有被重組“成仙”的可能。仙股之所以能咸魚翻身,主要還是股市中的殼資源相對稀缺,一些達不到上市標準,或政策規定某一時間段暫不能IPO的企業(如房地產業企業曾一度上市困難),需要借助證券市場融資。一些資本市場高手,通過企業重組將一些資產注入,實現套現。也就是說將原來不可流通的資產變成了可以流通的股票。而很多重組,事后證明只是一些子虛烏有的故事,但正是因為這些故事可以喚起人們的想象力,所以令股價一飛沖天。

仙股的投資邏輯有點類似當下十分時尚的私募股權投資。一旦重組傳聞成為現實,那你提前買入的ST股票就如同原始股一般,可盡享二級市場被人抬轎子的快感。記得2006年有一個名叫ST幸福的股票,被房地產界名人任志強的華遠公司收購。有個股民朋友傾其所有,在這個股票停牌前買入。在苦守了近半年已經絕望的時候,ST幸福復牌了。等待雖然痛苦,但果實卻最香甜。連續22個漲停板讓這位股民朋友做夢都笑出聲來。仙股的魅力就在于此!

尊崇價值投資的人或許對被視為垃圾的仙股不屑一顧,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專門做仙股的炒手,其絕對收益率并不比那些信奉價值投資理念的人要低。因為這里賭的是制度設計缺陷——再爛的公司也不會退市。這就使得看似蘊含巨大風險的投資有了一個底線,即使重組失敗,也還可以變化一下戲法的花樣,演繹重組——失敗——再重組——再失敗,直至勝利的投資邏輯。


對于散戶股民朋友,玩仙股多半是出于一種“富貴險中求”的信念,但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則賭的是一個概率,以及信息不對稱。所謂概率是指因為大多數仙股都有被重組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和資金效率的問題,因此只要普遍撒網、重點培養,賺到高于市場平均收益的利潤是大概率事件。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機構投資者研發能力一般要遠高于散戶投資者,除了能從專業角度對有可能重組的公司進行風險評估外,還可以利用大股東的身份對上市公司進行“深度”調研。這和在賭局牌桌上戴上一副能透視對方底牌的眼鏡沒什么不同,如果你能事先知道底牌是什么,想不贏錢都難。

如果說,以前炒仙股的多為游資所為,那么現在市況已大為改觀。有數據顯示,在31家ST公司半年報中,已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QFII甚至社保基金的身影出現在前十大流通股東之中。這表明價值投資已不再是一些主流資金投資的唯一選擇。例如,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旗下的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在*ST昌河停牌前深度介入,此后該公司復牌并發布公告稱,將向中航工業等四家公司定向增發,一旦重組完成該公司將成為中航工業旗下航空電子業務平臺,十分具有想象空間。更為夸張的案例是,*ST光華去年11月最低點為2.07元,至今年9月該股摸高28.22元,令駐扎在其中的機構投資者賺的盆滿缽滿。

假若僅以賺取價差為目標,仙股有時的確能使尊崇價值投資的人大跌眼鏡。這里,并不是鼓勵股民朋友一味追捧仙股,而是可以多一種思路,關注一下那些有機構潛伏在內的股票。需要提醒股民朋友的是,做仙股要有極好的心理素質和忍耐力,如果是心臟不好的人,須慎重再慎重。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