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珠三角臨“兩難挑戰” 廣東布局世界級高附加值經濟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15 15:54


廣東制定了推動珠三角“四年大發展”的重要路線圖和“施工圖”,制定了涵蓋社會發展的“十大工程”,在全新發展綱領和多方面力量的統引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積極變化。

據瞭望新聞周刊11月15日報道,“廣佛超級城市體”與“港深全球城市”比翼齊飛,托舉珠三角成為亞太經濟發展的新超級引擎。

站在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節點上,曾創造過無數輝煌的珠江三角洲,正在面臨發展成本和門檻不斷攀升、經濟附加值提升偏慢的“兩難挑戰”,原有的優勢同時也有弱化跡象。

譬如,先期引進的外向型產業集群層次偏低,外向依存度偏高,在2008年底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猛烈沖擊下,珠三角許多地市備受煎熬;“近水樓臺”借力香港的同時,也產生了“香港即國際”的依賴和局限,制約了面向世界的廣闊視野;“小富即安”的思想抬頭,“敢為天下先”的改革銳氣已顯不足;人才儲備、科研院校嚴重偏少,制約了自主創新的快速推進;進入新世紀以來,珠三角“地荒”、“水荒”、“油荒”頻發,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發展模式的轉變步伐不理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珠三角碰到的“先發煩惱”現象在我國沿海地區具有一定的共性,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敲響了警鐘,“‘二戰’后曾經過高速增長的日本、韓國、德國等,都是在人均GDP達到1萬至1.2萬美元時出現明顯的增長速度回落,規律性很強。而到2009年,廣東的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今后5~10年將面臨可持續快速增長的挑戰。”

他提醒說,“如果不能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有實質性進展,必然面對嚴重的困難局面,并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珠三角,正站在不進則退的歷史門檻上。

謀劃亞太新腹地

由于背靠香港這棵“大樹”,相對于上海建設“國際經濟中心”的清晰定位,珠三角長期以來曾給人“蒙頭賺錢”的感覺,除“世界工廠”這頂“荊冠”外,其國際定位一度讓人捉摸不清。這在經濟全球化、跨國資本加速流動的情況下,珠三角在吸引主流跨國資本上一度吃了不少虧。同時,由于地處南海一隅,曾盛行著珠三角“腹地狹少”等議論。

打破這樣的沉悶格局,不僅事關珠三角未來30年的更大發展,更關乎我國這一先行地區能否為中國經濟晉升世界強國而貢獻新力。事實上,縱觀亞太地區經濟版圖,珠三角有著重組亞太經濟新坐標的巨大地緣優勢和潛力。

首先,珠三角地處亞太中心位置。在太平洋西岸的經濟地理布局上,形成了一條明顯的財富聚集線:北起堪察加半島,穿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再經珠三角往雷州半島,過海南島,直抵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在這條亞太的“財富之軸”,珠三角地處中間,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緣位置。

其次,已初步具備世界級的財富功能。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如果把粵港澳作為一個經濟體,它的經濟總量緊追日韓和印度,在亞洲排第四。而珠三角9市加上港澳,其規模在世界上僅次于紐約都市圈和東京都市圈。

其三,香港獲得歐美經濟陣營重新倚重。香港回歸后,歐美陣營的跨國機構一度回撤或轉移于日本東京、新加坡,而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快速提升,香港已重新成為跨國機構進入大陸的橋頭堡,必然給毗鄰的珠三角帶來新的機遇。

其四,中國對接東盟需要一個龍頭。當前,廣東經濟總量足以全面輻射影響東盟,珠三角的龍頭地位不可替代。

早在2007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作為珠三角城市群“領頭羊”的廣州必須有膽有識,以世界眼光謀劃發展新路,“向世界一流城市叫板”。在今年的深圳市兩會期間,提出以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先進城市為標桿,同時以國際眼光聯手香港構建與紐約、倫敦等比肩媲美的“全球城市”。深港兩地正借助“深港創新圈”、前海合作區、河套地區開發、“深港金融圈”等重大項目合作,向“深港全球城市”挺進。

在中央政府第一次將珠三角納入國家層面制定的規劃——《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時,也明確作了“粵港澳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的表述,宣示了國家的最新戰略部署:大珠三角將成為代表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新格局里競逐主導權的“主力選手”。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我國可望在南海之濱形成一條超級都市綿延帶,打造“廣佛超級城市體”和“港深全球城市”,成為亞太之軸中樞位置的核心都會區。

布局世界級高附加值經濟帶

為了將《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描繪的宏偉藍圖付諸實現,廣東省制定了推動珠三角“四年大發展”的重要路線圖和“施工圖”,專門精心設計制定了涵蓋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十大工程”:珠三角軌道和綠道建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創新發展平臺、宜居城鄉建設、珠三角基礎設施現代化、文化強省建設、粵港澳緊密合作拓展、珠三角生態體系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人才引進培養等。在全新發展綱領和多方面力量的統引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一系列積極變化:

變“單打獨斗”為“一體化發展”。根據規劃綱要提出的“以廣佛同城化為先導,攜領珠三角一體化”的要求,廣東當前把珠三角9市按一個超級大城市去統籌謀劃,填平城際“鴻溝”。根據今年8月份廣東省政府公布的珠三角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等五個一體化規劃,珠三角未來十年僅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項目就多達150個,總投資將近2萬億元,對基建、消費等的拉動力不可限量。

做強“主體經濟”擺脫“外向牽引”。珠三角經濟以“三來一補”起家,外貿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但在以民營經濟、國有經濟為主體的本土經濟快速崛起驅動下,近年這一數據出現急速下降。2007年廣東外貿依存為155%,2008年為133%,2009年進一步降至106%。“這說明廣東經濟已從外向型經濟‘一枝獨秀’走向‘內外源并舉’。”中山大學經濟學教授王珺說。

創新培育全球新興戰略產業。已完成發展積累的珠三角,具備了引領世界新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動能。目前珠三角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模組生產基地,設計產能占全球1/4,LED封裝產量約占全球一半。“十二五”期間,廣東省財政將投入100億元,支持珠三角包括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探解傳統產業做優做強的“中國模式”。當下,廣東傳統制造業已形成產業鏈長、配套能力強等在全球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在新時期,珠三角在自主創新中并沒有拋棄傳統產業,而是極力搶占這些產業的高端環節,提高附加值,做優做強這批產業。2009年,珠三角各市一大批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嶄露頭角,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值比重已經出現了明顯下降,其中深圳、佛山、珠海、東莞降幅均超過2個百分點。

培育高端服務業快速崛起。廣東省政府已制定實施《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服務業作為珠三角未來發展主動力的發展目標得到進一步細化,日益成為區域最具活力的產業。在廣州,亞運效應已推動該市迎來服務業黃金發展時期:催生全國第一大商圈——天河商圈,營業面積逾100萬平方米。今年,廣州市GDP將可望突破萬億元大關,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將超過七成。

催生成長一批本土世界級企業。在珠三角,目前已相繼誕生了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中集、格力、美的等一大批在國際上具備行業領袖地位的跨國本土企業,這些企業“根扎珠江、花開國際、果結全球”,形成生產“日不落現象”。北京的知名總部企業基本上是央企和國企,上海的知名總部企業基本上也是國字頭和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但珠三角的跨國公司絕大部分是本土培養出來的,這是珠三角的本色。

“科學發展、先行先試”旗手

現在,在解放思想大討論中,珠三角各級領導干部已逐步形成了對“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歷史使命的共識,形成了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發展作貢獻的共識。珠三角各市相繼拿出改革創新的果敢氣魄,勇于自我革命,堅決掃除阻礙科學發展的思想、利益和體制障礙,努力在改革和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上取得突破。

2009年5月,《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批,提出“四個先行先試”:一是對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先行先試;二是對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符合我國未來發展方向,需要試點探索的制度設計先行先試;三是對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全國具有重大示范帶動作用的體制創新先行先試;四是對國家加強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的重要事項先行先試。

隨著綜合配套改革的開展,深圳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其一,政府機構改革拉開大幕,將原有46個政府部門精簡為31個,精簡幅度達1/3。在這場被簡稱為“大部制”的改革中,深圳再次引領中國行政體制改革潮流。

其二,前海地區創新金融體制機制,建設粵港金融體制機制對接的試驗區,深港金融業融合發展進入“蜜月期”,具有更強全球競爭力的“深港金融圈”正在成形。

其三,探索市民參與社會管理新模式。例如,公推公選多名正局級官員、改革公務員制度、提出“我們一起當市長”倡議等。深圳市表示,希望在特區更早地建立起公民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能實現更為協調的現代化社會、國際化社會。

不僅深圳,作為中國新一輪結構轉型、科學發展的先鋒,珠三角其他城市也高舉先行先試的改革大旗。佛山市順德區去年9月份在全國率先試行縣域“大部制”改革,將黨政機構由原來的41個精簡為16個,精簡幅度接近三分之二。今年5月起,佛山市將順德“大部制”和“簡政強鎮”改革全面推廣至其他四個區,改革力度之大開創了全國先河。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金岷最后表示,珠三角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已在全國率先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系列措施,顯示了持續創新的強勁動力和清晰思路,在下一個30年,應該高揚“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大旗”,繼續承擔全國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試驗田”的歷史使命。

(鄒光連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