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科技類股呈現兩樣情 消費大廠喜孜孜 企業廠商苦哈哈
鉅亨網編譯呂燕智 綜合外電
最近科技業呈現出兩樣情,對消費性產品廠商來說是好時節,但是對主攻企業用戶的業者來說卻是黑暗時期。
上周科技業龍頭英特爾(Intel)(INTC-US),因分析師下修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預期,導致股價大跌。電腦大廠惠普(Hewlett-Packard)(HPQ-US)除上述因素外,更因前執行長 Mark Hurd 醜聞下臺,而讓公司市值大幅縮水。
網通大廠思科(Cisco Systems)(CSCO-US)也好不到哪去,因調降財測而面臨類似窘況。
但與此同時,蘋果(AAPL-US)、亞馬遜(AMZN-US)、旅遊網站 Priceline.com(PCLN-US)以及網路影片業者 Netflix(NFLX-US)卻捷報頻傳,即使市場已對經濟復甦失去信心,上述業者股價卻依然受到投資人青睞。
蘋果與亞馬遜在電子閱讀器的加持下,股價表現在科技類股中一支獨秀。Priceline 與 Netflix 上週股價,更分別來到52周與成立以來的高點。
上述情況凸顯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儘管民眾已削減某方面支出,但依然願意砸錢買高科技產品與休閒娛樂。
美國財金媒體《CNNMoney》專欄作家 Paul R. La Monica 表示,這顯示出即使處在經濟蕭條的狀況下,民眾對某些奢侈品或奢侈消費依然無法放手。
而在這般情勢下,市場領導者就有利可圖了。
投資機構 Apex Capital Management 經理人 Sunil Reddy 說,這些企業對消費者提供了不易取代的商品及服務。因此即使景氣不佳,依然能維持成長度過市場低潮。
然而,La Monica提醒有些科技股的確漲過頭了。
舉例來說,Netflix 上週宣佈將獅門影業等三大片商電影納入播映內容後股價暴漲,本益比也飆高至 47 倍。依明年的獲利預估,Priceline 與亞馬遜的本益比也分別增加至 20 與 35 倍。
Reddy 表示,本益比高除了顯示買進成本高外,投資獲利的風險也大為增加,因為這些企業沒有犯錯的空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