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澳大利亞需提高生產力 以確保未來增長
鉅亨網新聞中心
OECD報告顯示,澳大利亞較其他成員國更好地應對了衰退,但其需提高生產率以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條件,此外其此前的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
綜合外電2月15日報道,經合組織(OECD)15日發布的澳近期監管改革評估報告顯示,和多數發達經濟體相比,澳大利亞成熟的監管體系和穩固的財政狀況使其得以更好地應對此次經濟危機,但為確保未來經濟活力,其還需提高生產效率。
報告指出,即使在金融危機前,澳大利亞生產率已開始放緩,因諸如干旱等短期經濟沖擊對農業、水利和電力行業造成損害。對采掘和水利行業新產能的巨額投資也可能在工程建設階段降低生產率增長,此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能會使一些低產量的礦產能源開發變得有利可圖,從而削減采掘業的整體生產效率。
報告稱全球衰退發生前,生產率增速放緩對收入的影響被該國貿易條件的大幅改善所抵消。然而全球衰退使貿易條件承壓,一直以來的低效問題越發突出。此外,追趕某些行業全球尖端技術也成為一項挑戰。
澳大利亞經濟早在09年下半年就在小幅下滑后進入復蘇,重回商品拉動型增長軌道。
由于中國對澳大利亞豐富自然資源的需求逐步復蘇,但此次危機中產生的剩余產能卻不及此前幾次更嚴重的衰退,分析師警告這可能很快引發該國遭遇基礎設施瓶頸以及技術短缺。
報告指出,澳大利亞所面臨的一大長期政策挑戰便是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化和作為其主要市場的中印等國的崛起。因干旱以及相關基建設施缺乏而引起的產能限制已經妨礙該國利用這些條件。
此外,澳大利亞的經濟進步和危機應對能力還應歸功于此前取得的改革成果。報告稱,最近一個十年的前半年(03至07年),該國監管環境變得“略微對競爭不利”。
但報告稱澳大利亞的國際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許多經合組織成員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因此相比較而言其改革力度僅處在中游。
在談及該國工黨政府出臺的緊急刺激舉措時,報告稱澳大利亞財政政策仍有相當空間利用財政政策削弱危機沖擊,因其公共凈債務水平較低。全球僅有5個國家的財政刺激方案規模占到GDP的4%或以上,澳大利亞就是其中之一,美國刺激方案占到GDP的5.5%,是規模最大的。
報告稱該國的預算策略迄今為止仍是適宜且可控的。但其指出未來政府必須堅守穩定預算的承諾,而財政刺激政策退出時機也許謹慎拿捏,因宏觀經濟運行仍面臨十分可觀的不確定性。
報告稱,該國也較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向突然逆轉以及由其引發的匯率波動問題,但該國巨額經常帳赤字及外債問題將被其他因素所抵消,比如該國近年來國外凈負債的增長大部分來自私人領域。
此外,該國許多外債都已得到有效對沖,這意味著“有理由相信”該國企業和家庭對名義匯率大幅波動“具有一定彈性”。
在外商投資方面,報告指出該國政策大體上較為開放,盡管投資項目須接受審查,目前已有人對該審查程序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產生擔憂。報告稱,盡管商業議案很少被否決,但投資者仍擔心有關程序不夠透明、延時以及決策得不到清晰解釋的問題。
(張萌 編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