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6月12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全文)
鉅亨網新聞中心
商務部12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姚堅通報2010年1-5月中國商務工作運行的有關情況。
商務部網站6月13日消息,6月12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姚堅發布新聞并回答記者提問。實錄如下: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
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中國是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很高興和大家見面,通報2010年1-5月中國商務工作運行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一、關于國內市場運行情況
2010年以來,在搞活流通擴大消費政策作用下,消費市場總體保持平穩,市場發展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銷售穩中加快,價格小幅上漲,5月份蔬菜等農產品價格環比明顯回落。
一是市場消費保持快速增長態勢。1-5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60,339億元,同比增長18.2%,比09年同期加快3.2個百分點。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55億元,同比增長18.7% ,增速同比加快3.5個百分點。1-5月,商務部監測的千家重點零售企業零售總額增長17.5%;5月,千家重點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8%,增速比4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隨著夏裝需求增加,服裝、鞋帽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7.9%和13.8%,增速比4月份加快3.3和5.5個百分點。
二是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加快。汽車、金銀珠寶、通訊器材等商品銷售仍保持高速增長。在國內汽車消費政策的作用下, 5月份,汽車銷售143.84萬輛,同比增長28.4%。金銀珠寶受國際價格走高影響,零售額同比增長31.4%,增速比4月份加快2.2個百分點。以手機為代表的通訊器材銷售再創新高,零售額同比增長22.8%,比4月份加快4.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國家電下鄉產品銷售575萬臺,實現銷售額1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倍和2.2倍,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
三是商品價格略有上漲,農產品環比降幅明顯。1-5月,商務部監測的57種主要生活必需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4.1%,112種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但5月份環比價格穩中回落,57種主要生活必需品價格指數環比下降0.9%,112種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環比下降2%。其中,部分農產品特別是蔬菜價格降幅明顯。上周全國36個大中城市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價格連續五周下跌。
5月份農產品價格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商品供給增加。隨著氣溫上升,露天蔬菜與受“倒春寒”影響推遲上市的蔬菜集中上市,供應量大幅增加,價格快速回落。國家政策性糧食投放市場,特別是增加了東北地區臨時存儲玉米投放量,加上進口量增加,糧食市場供給充足。據海關統計,1-5月份,稻米、大豆進口量同比分別增長41.4%和12.8%;玉米、小麥分別是09年同期的8.6倍和2倍。二是部分商品市場需求減弱。隨著氣溫升高,糧、油、肉季節性需求減少。前期價格上漲較多的部分農產品,如大蒜、綠豆,市場消費減少,替代品消費增加。三是國家政策措施初見成效。5月27日,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商總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切實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農產品價格等炒作行為,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改善。
二、關于對外貿易情況
據海關統計,1-5月,進出口總值11,000.9億美元,同比增長44%。其中出口5,677.4億美元,增長33.2%;進口5,323.5億美元,增長57.5%;貿易順差353.9億美元,下降59.9%。5月當月進出口值2,439.9億美元,增長48.4%。其中,出口1,317.6億美元,增長48.5%;進口1,122.3億美元,增長48.3%。當月貿易順差195.3億美元。1-5月進出口情況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進出口延續了恢復性增長的趨勢。從2009年11月起,進出口已經延續了7個月的恢復性增長;在09年5月同期下滑至谷底的基礎上,2010年5月份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恢復性增長。與金融危機前2008年1-5月相比較,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8.5%、4.0%和13.6%。
二是中國與新興市場貿易快速發展。1-5月,中國對巴西、俄羅斯、東盟、南非、印度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高于總體出口增速65.2、20.6、13、11.2、4.9個百分點。尤其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以來,東盟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1-5月中國東盟雙邊貿易增長57.5%,其中中國自東盟進口快于出口,中方逆差64億美元。
三是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尚未完全顯現。1-5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長34.4%,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尚未顯現。由于訂單合同從簽訂、發貨到出口結匯,至少需要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5月出口數據反映的是3月之前的訂單合同。未來幾個月,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外貿出口的負面效應可能逐步顯現。
四是當月出口增長加快,但判斷全年形勢仍不樂觀。5月當月,中國外貿出口快速增長,這一方面體現了國際市場需求總體恢復性增長,世界銀行6月10日發布《2010年全球經濟展望》預測,全球GDP2010年和2011年將在2.9%-3.3%范圍內增長,相對于2010年初的預測有所調高。但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穩固。作為中國主要傳統市場的發達國家復蘇步伐相對慢于新興市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不穩定因素將制約全球經濟的復蘇步伐。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也將制約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5月當月,中國外貿順差雖有較大幅度增長,但由于中國經濟持續回升,擴大進口的政策效應將進一步顯現,進口將繼續維持高速增長,預計全年貿易順差的規模將明顯回落。
三、關于吸收外資情況
1-5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9,638家,同比增長22.1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89.21億美元,同比增長14.31%。5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32家,同比增長29.2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1.32億美元,同比增長27.48%。
從行業看,1-5月,農、林、牧、漁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85.49%,占同期全國總量的1.63%;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3.85%,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7.32%;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32.05%,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4.85%。
從區域看,1-5月,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東、中、西部所占比重分別為87.63%、6.32%和6.05%。東、中、西部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同比增長14.64%、14.09%和9.98%;東北老工業基地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58.72%。
四、關于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情況
對外直接投資。1-5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09個國家和地區的1,540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下同)143億美元。其中,以收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35億美元,占同期投資總額的24.5%。其中,5月當月對外投資29億美元。
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流向中國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巴西、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從境內投資者的構成情況看,地方對外直接投資仍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山東、安徽、上海、浙江、廣東、遼寧、江蘇等位居地方投資的前列。
對外承包工程。統計顯示,1-5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289.2億美元,同比增長16.7%,新簽合同額454.5億美元,同比下降15%,新簽合同金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57個,合計351.9億美元,占新簽合同總額的77.4%。
從新簽合同額的行業分布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業、電力工業、石油化工、交通運輸業,上述行業占比分別為20%左右。此外,還有電子通訊業、制造及加工業、供排水、礦山建設等行業。
截至2010年5月底,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3,696億美元,簽訂合同額6,057億美元。
對外勞務合作。1-5月,中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5.3億美元,同比增長4.1%;新簽合同額34.5億美元,同比增長23.2%。前5個月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15.2萬人,較09年同期增長0.5萬人,5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80萬人,較09年同期增加5.5萬人。至2010年5月底,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683億美元,合同額708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517萬人。
五、關于近期舉辦的三個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展會
5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鼓勵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復函》[國辦函(2010)69號],提出從公共服務、人才培訓、金融稅收政策等方面進一步支持服務外包企業發展,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中國服務外貿產業和服務貿易發展。近期商務部結合貫徹落實上述文件精神,將與有關部門在內地與香港主辦三場服務業方面的展會。
一是第二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該展會將于6月15-17日在杭州舉辦,為中國服務提供商與國際買家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吸引跨國公司將其業務向中國轉移。展會將重點邀請日本、北美和歐洲等國家(地區)的國際買家、跨國服務供應商及中國服務外包企業參會,開展經驗交流活動。其間,商務部和教育部將聯合舉辦2010年全國服務外包企業與高校畢業生網上招聘會啟動儀式。
二是第八屆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該展會將于6月22-25日在大連舉辦,主題為“軟件創造綠色增長”,包括展覽、會議和論壇、重要活動三部分。其中,主論壇將邀請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和日本、韓國、法國的部長級政府官員以及英特爾、麥肯錫等中外著名企業負責人演講,就如何構筑綠色IT展開深入探討。此次交易會海外參觀參會團組將覆蓋28個國家(地區),國內省市參展團組、參觀團80余個,預計專業觀眾達3萬人次。
三是第四屆中國(香港)服務貿易洽談會。該展會將于7月13-14日在香港舉行,由商務部和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包括論壇、行業和地方分會、專題活動等。其中,服務貿易發展論壇以“攜手合作、共創商機”為主題,行業和地方分會主要集中在兩地合作領域巨大的新興服務貿易領域,涉及會計服務、中醫藥服務、數碼娛樂、信息技術服務、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文化、旅游和教育等。
謝謝大家。
財新傳媒記者:第一,關于出口數據,中國看到剛才您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同比數據,但是中國們知道環比數據,尤其是經過季節調整的環比數據對出口判斷應該是一個更好的依據。中國們注意到,海關發布的經過季節調整后的出口環比數據走勢,有一些看不太明白。從09年下半年來講,環比數據一直是正趨勢,但是到2010年1月份、2月份突然出現負增長,3月份是基本持平,4月、5月達到10%以上的正增長,不知道商務部怎么解讀這樣一個走勢?4月份、5月份季節調整后的環比10%以上的增長能不能持續?
第二,關于政策變化的問題。中國們注意到有些消息傳出,比如出口稅率下調、多晶硅將被列入加工貿易禁止目錄,不知道商務部對此怎么看?這樣一些傳聞是不是意味著有關“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政策有一些變化呢?
姚堅:海關季節調整的數據中國不知道發布沒有,但據中國所知,對外貿易統計部門發布的是月度數據。從歷史情況來看,根據國際市場的周期和國際需求的變化,存在一些固定節點的外貿訂單,比如圣誕節、春節等。中國們通常按照同比分析,而較少按環比分析。幾十年來,季度、月度分析都是按照同比分析。
關于如何看待5月份的數據,中國想重復一下剛才中國講的觀點。09年5月份是國際金融危機下外貿下滑的谷底,基數非常低,所以會出現2010年5月份出口大幅增長的情況,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5月份出口總體上還是延續了前7個月恢復性增長的趨勢,表明對外貿易正在全球性恢復,這是市場逐步恢復常態的表現。同時,由于09年下半年,特別是第三季度基數提高,2010年7月份以后出口增速整體會平緩下來。
另外,在分析5月份數據時,中國再強調一個方面,雖然5月份出口和進口增長基本持平,但是累計下來進口的增速還是出口增速的2倍,也就是說,中國國內經濟的持續好轉為世界各國提供了重要的市場。比如,中國對日本、韓國、東盟這三個亞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巴西等國家,進口都明顯快于出口,呈現了逆差的情況,為這些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市場銷售。中國目前已經成為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東盟等國家(地區)的第一大出口市場。雖然對于歐盟、美國和印度中國們還是有順差,但是進口的增速也明顯增快,比如對印度的進口增長了80%,基本上為出口的2倍,也就是說,中國對外貿易對全球經濟有明顯的拉動作用。
至于你說到出口退稅政策的完善和調整問題,在當前形勢下,無論是出口退稅政策、金融稅收政策,還是貿易便利化政策,對外貿易政策總體上是穩定的。隨著國家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政策的實施,可能會對部分產品的貿易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但中國外貿政策總體應該是穩定的,特別是當前歐洲債務危機出現了一些變化。歐盟27國5月9日召開會議后,于5月10日出臺了7500億歐元的救助。下一步,無論是歐洲國家財政支出、就業,還是居民消費信心都會受到影響。歐委會預測2010年歐盟經濟只有0.7%的增長,由于歐洲是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是第一大貿易伙伴,在外部環境不是很明朗和樂觀的背景下,中國想貿易政策的穩定是中國們的首選。
國際商報記者:中國有一個關于中歐貿易的問題。您剛才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可能在隨后幾個月會有更加明顯的影響,請問對2010年全年雙邊貿易的情況,商務部有怎樣的判斷?您5月份說商務部會密切關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并適時地完善貿易政策,商務部在這方面是否會有一些調整?
姚堅:剛才中國已簡單介紹了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市場的影響,有人說3月份還增長了30%多,沒有看到什么明顯的影響,但是,從中國們會同幾個重要進出口商會和企業反饋的信息來看,由于訂單需要一個周期,所以,5月份的出口還不能反映當期進出口的情況,中國們會密切關注未來兩三個月中國對歐洲市場的出口情況。
歐洲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進出口貿易額占到20%左右,5月份累計增長了37%,對5月份當月總增長的貢獻占到了20%,也就是說,中國們總增長的100%中有20%是歐盟實現的。由于基數比較大,所以歐洲是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市場。中國們會密切關注未來兩三個月內歐洲市場的變化,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國家,像德國、西班牙、意大利、英國等的市場變化,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總體來看,當前的貿易政策是穩定的。
北京電視臺記者:中國有一個關于農產品價格的問題。關于農產品價格的炒作問題,發改委曾多次表態,商務部在上月的例行發布會中也提到要對全國各個省市農產品價格進行一次調研,請您介紹一下從調研情況來看,農產品價格是否存在炒作現象?
姚堅:農產品價格在5月份出現了持續的回落,從中國們統計的數據來看是連續5周回落的趨勢,但是從總體來看,2010年的價格比09年同期還是有較大的增長。中國們綜合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市場供求的影響,特別是天氣變化對于市場供求的影響。2010年以來,多個省市出現了天氣氣候異常問題,造成了市場供應的延后,這是一個基礎的原因。
同時,中國們也注意到,有調查和分析表明,極個別的產品存在一些特殊資金的運作,但主要原因還是市場供應的變化。隨著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隨著天氣趨于正常,市場的供應會比較充足;二是國家對生活必需品進行了重點調控,如糧食、蔬菜的基本品種,有些小品種的價格變化不會影響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完善市場經濟秩序,在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的雙重作用下,相信農產品價格會逐步趨于穩定。
中國日報記者:隨著5月份超預期的出口數據的發布,現在市場上有一種猜測,超預期的外貿數據讓中國加快匯率改革,在G20前后匯率改革動作就會有一些,請問發言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第二,之前印度關于禁止中國電信產品進口,隨著印度總統訪華的結束,中國不知道現在中國們和印度相關部門就這個問題的談判有什么新的進展?第三,近一段時間隨著富士康和廣州本田加薪潮在中國南部地區開始蔓延,現在有一種擔憂,隨著中國基本工資的上升可能會影響中國們國家對外吸引外資FDI的數據,請問發言人在這方面的看法?
姚堅:關于第一個問題,主要是如何看待中國出口形勢。中國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2010年5月份出口48%的增長基本上是屬于恢復性的增長,相比2008年的水平,1-5月僅微增4%左右,外貿仍然處于恢復性的過程中。2010年另外的一個基本情況就是中國整體的進口增速要快于出口兩倍。這個狀況是由國內外雙重因素共同決定的:國內因素是中國國內經濟實現了較快速的增長,國外因素則是中國們的主要出口市場還在一個比較低迷的恢復期。這個大格局在2010年不會改變,并且會導致2010年的中國外貿總體呈現出順差大幅減少的狀況,為改善中國國際收支狀況奠定一個較好的基礎。從這樣一個意義上來說,匯率的走勢更多取決于經常項目的順、逆差在GDP中占據的比重,4%-5%應該是一個正常的合理區間,而2010年可能還會比這個數值低。因此,2010年基本的判斷是經濟政策總體穩定。
中國們也注意到,美國有些人開始以中國外貿開始恢復為由,進一步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炒作。比較突出的是,有人提出要把人民幣匯率問題納入到當前對于銅版紙和鋁型材的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中。把人民幣匯率納入到“雙反”調查,特別是納入到反補貼調查之中是缺乏事實依據和規則基礎的。WTO是管貿易政策的,而并不是管金融和匯率政策的。同時,補貼和反補貼措施的協定中對于“補貼”有明確的定義,最核心的問題是專向性,即專門針對某一個產業給予補貼。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第一不是世貿組織的管轄范圍,第二它不符合補貼“專向性”的要求。所以在反補貼調查中把匯率問題納入進來,沒有事實的基礎,也沒有世貿規則的依據。
關于印度的電信設備問題。09年印度有關部門出臺了有關電信設備進口安全審查的政策,這影響到了中國企業,主要是華為和中興,大約50億美元的訂單,而這些訂單都是中印企業事先已經簽署的訂單。這項政策對于中國企業履行合同造成了重大的影響。據中國們了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中國企業的產品通過上述所謂的“安全審查”,讓中國的這些企業蒙受了重大的損失,也使中印雙方的項目進展受到了影響。
中國們首先希望印度方面尊重雙方企業已經簽署的合同,不要為企業依約履行合同設置障礙。其次,中國的產品遠銷世界各國,并且已經通過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嚴格檢測,是充分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印度方面在沒有拿出任何證據證明中國產品不符合其安全需要的情況下,出臺了這樣一項政策阻止進口中國電信設備,對于中國產品是構成歧視的。因此,中國們希望印度政府在實施政策的過程中,對中國企業和其他競爭企業,包括西方企業一視同仁,沒有歧視性的措施。特別地,中國們需要指出,中國和印度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2010年以來中國對印度進口增長了80%左右的增幅,印度有大量服務外包企業在中國運營,中國為印度企業在華的經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中國的電信企業在印度的運營過程中雇傭了大量當地工程師,90%員工是當地員工。
最近中國們看到印度方面有報道說該項政策有所調整,將允許該國運營商進口經國際安全審計公司認證的中國電信設備,以免運營商項目延誤。中國們正在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核實,并繼續保持和印度政府的積極交涉。中國們希望印度方面能夠進一步開放市場,促進雙邊經貿合作的發展,也為印度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保證。
關于富士康的問題,富士康事件通過國家勞動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協調,大部分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從總體來看,中國在勞動關系方面的法律法規是較為健全的。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深入和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程度的加深,國內的市場規則也在不斷的完善。相關問題在勞動法律法規框架下,應該會有一個妥善的解決機制。另一方面,中國是全球吸收外資的最主要的目的地。外國投資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就業水平的提高,同時中國吸收外資的結構也正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回顧過去30年,中國工廠流水線的規模發生著質的變化,同時中國的用工環境和勞工待遇都有明顯的提高。
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在中國運營的29萬家外資企業為中國提供了大約4500萬到5000萬的就業,對解決中國勞動就業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吸收外資的過程中,對于每一個在外資企業工作的員工來說,就業崗位是第一位的,進而才有勞動工資的提高的問題。所以中國想中國外企的企業內部待遇會隨著中國法治的不斷完善而又進一步提高,企業環境也會進一步改善,吸引就業能力會進一步提高,勞動工資水平也會進一步的改善。
至于對于現階段中國外資環境怎么看的問題,中國想工資水平,或者說廉價的勞動力,不是現階段中國吸引外資的第一位優勢。中國對外資最重要的優勢在于:首先中國的政治環境穩定、經濟不斷高速發展,法治環境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二是中國的市場規模龐大。據統計,在中國運營的大約29萬家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當中,63%左右是在中國市場銷售的,只有37%用于出口。外資企業看中的是中國未來的市場潛力。三是中國產業配套能力很完善。中國們從筆記本電腦上下游產業就可以看到,無論是電子產品、還是配套包裝產品,一系列相關的產業鏈是非常完善的。四是勞動力的優勢。勞動力優勢一方面體現為中國的人口素質正在普遍的提高,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龐大。中國們每年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還有大量的職業教育畢業生。另一方面,中國中西部有龐大勞動力市場,也能夠為企業提供充足勞動力和并在勞動力價格上的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所以,中國想基于以上四個方面,政治環境的完善、可持續開發的市場潛力、內銷的比例不斷提高以及產業配套的完善,以及勞動力的潛力、受教育人口的不斷增加,都會為中國進一步吸收外資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香港電臺記者:中國問一個關于泰國大米的問題。泰國主要給香港和部分內地市場供應大米,您覺得未來大米的價格和供應方面會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如果香港這邊沒有泰國大米供應,內地會不會有一定的供給來穩定香港市場大米的價格?
姚堅:關于糧食市場問題,在中國的發布稿里有一個基本情況介紹。糧食供應是保持農產品價格穩定和整體物價穩定的重要因素。2010年以來,糧食產量保持了平穩態勢,同時糧食進口規模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糧食儲備也有一定的規模,這些因素都為包括大米在內的糧食價格的穩定提供了基礎。同時,通過《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等機制的實施與完善,相信內地能夠保障香港大米市場的供應和價格穩定。
日本共同社記者:明天將在北京舉行大陸和臺灣ECFA的談判,從大陸來說簽署ECFA的意義是什么?
姚堅:明天(6月13日)將舉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第三次兩會專家工作商談,此前已經進行兩次,分別在1月份和3月份。在前兩次的工作會商上,雙方已經就ECFA的名稱、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早期收獲計劃、以及協議文本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初步的商談,取得了明顯進展。3月份以來雙方在工作層面多次交換意見,主要是就ECFA早期收獲的內容進行磋商,以讓早期收獲計劃充分體現兩岸合作、互利共贏的目標。
相信6月13日的工作會商,會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獲內容的確定。由于兩岸經濟規模、產業競爭力不一樣,分別在某些產業上各有優勢。大陸方面既要顧及臺灣的弱勢產業、中小企業的利益,同樣也會考慮到臺灣某些產業有比較強的競爭力,比如石化產業等。總之,中國們希望盡快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促進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發展,這對于提升下一輪全球經濟競爭中兩岸的競爭力意義重大。
法新社記者:剛才您提到,美國有一些人提出將人民幣匯率問題納入到“雙反”調查中,前兩天,美國參議院指出要在兩周內對中國采取一些立法行動,懲罰中國匯率操縱,緊接著,美國財長蓋特納也向中國施加壓力,說中國的匯率問題影響了全球經濟的復蘇,商務部對這些言論有什么評價?如果真的要對中國所謂匯率操縱問題進行懲罰的話,中方會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第二個問題,美國指責中國“洗蜂蜜”,因為美國政府對蜂蜜征收高關稅,中國通過印尼、馬來西亞等第三國向美國出口蜂蜜,不知道您對此是怎么看的?
姚堅:蜂蜜的總體情況是這樣的,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蜂蜜份額是極小的。大概在每年中國出口蜂蜜達到7.2萬噸,價值約1.26億美元,而在美國市場實現的是73噸,15萬美元,占的比例很小。雖然這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份額,但美國對中國出口的蜂蜜采取歧視性政策已持續20年左右,對中國銷售到美國市場的蜂蜜加征反傾銷稅,反傾銷稅的范圍大概最低是25%,最高達到180%。
應該說,這對于中國企業是一個不公平的待遇。目前,美國對中國的蜂蜜征收每公斤2.63美元的反傾銷稅。在此情況下,中國蜂蜜出口的業界、商務部貿易代表辦公室與美國相關的協會等進行了多次磋商,尋求一種合理的替代辦法。中國們知道,無論是美國和歐盟,對于農產品,包括蜂蜜,都有大量補貼支持產業。中國們希望能夠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取消歧視性措施,然而,到目前為止,美方一直不是很積極,希望兩國業界就這個問題盡快磋商,達成一致,促進兩國農產品的合作和農業、產業界的合作。
關于第一個問題,中國在此前也做了回答了。把人民幣匯率問題放入到“雙反”調查,特別是反補貼之中,是沒有規則依據的,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條例有明確規定。美國少數人想借這兩種產品(銅版紙、鋁型材)的“雙反”案件把人民幣匯率問題加入進來。美國方面少數人士之所以反復的把人民幣匯率問題提出來,在相關的貿易糾紛中加入進來,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人民幣匯率是造成當前經濟失衡的原因,是造成當前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問題造成了中美貿易的逆差,中美貿易逆差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利益關系,全球經濟失衡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應該說在全球是有公認的。
也就是說,雖然在中美貿易中,中國有貨物貿易的順差,但是,在服務業、服務貿易領域,美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等,加起來總體的中美貿易是平衡的,匯率問題不是形成逆差的要素。至于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大家就更明白了,主要還是美國的金融監管導致了這次金融危機,全球經濟的失衡首先是發達國家消費模式和經濟模式的失衡,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民網記者:最近沿海很多省市上調勞動工資20%以上,中國們知道沿海勞動力密集型加工企業利潤率都很低,在這種情況下,商務部會不會對這些行業進行一個壓力測試,得到一個直觀的結果?如果測試結果不理想的話,會不會在內外雙重因素影響下再次發生倒閉潮?
姚堅:最近中國們也注意到部分省市對最低工資的上調,中國想這也是符合國家整個經濟和產業政策變化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要讓更多的產業工人和全民能夠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也是這方面的反映。這幾年國家的經濟都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速,應該說這為國家的財力奠定了基礎,也為企業的盈利奠定了基礎。
同時,確實部分的產業,包括出口企業的利潤水平相對還是比較低的,受到了一些原材料成本上升、工人工資加薪的影響,可能會對產業競爭力造成影響,這也是事實,中國們也正在關注這樣一個現象。重要的是中國們要防止多種因素疊加,造成企業經營困難。因為企業正常運營是保證就業的基礎,就業是第一位,第二位才是加薪。
由于中國制造業正處在一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多數制造業企業采取相應的措施提升產業競爭力。中國們注意到最近幾年,中國努力推進品牌建設,海外營銷網絡建設,部分企業在國內內銷方面也采取了多項措施,部分產業的內銷價格盈利規模還是很大的,特別是產業品種的升級給企業帶來新的盈利增長點。通過這幾個方面的調整,中國企業能夠在金融危機后危機時期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當然中國們也會關注企業下一步的發展狀況,尤其是要防止多重政策調整造成的一些疊加效應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