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2011年宏觀調控“新信號”
鉅亨網新聞中心
諸多業內專家表示,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組合拳,將是將來中國未來一段時間政府發展經濟的重要戰略。
據新華社12月13日報道,通脹壓力不斷增大,國際經濟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12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明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傳遞出怎樣的信號?明年的宏觀調控將有怎樣的特點?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采訪業內專家進行解讀。
“從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的信息看,中央政府充分認識到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嚴峻性,提出的政策思路十分務實。”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分析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是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如何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無疑是中國經濟整體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孫立堅表示,如果現在不充分注重宏觀經濟所遇到的挑戰,那么復雜的環境可能影響“十二五”規劃的順利推進,這也是中央提出明年工作重點是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和抗通脹三者關系,并且將穩定物價總水平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原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以往幾年宏觀調控的實踐,經濟增長與通脹預期之間的關系始終十分微妙,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需要一定程度的經濟刺激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增加了通脹的風險,同樣會影響到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
“從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來看,處理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結構、管理通脹預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十分困難、但又不能不面對的問題。”張永軍說。
除此之外,張永軍還表示,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政策,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究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對我國的資產價格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現在還很難看出來,因此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突出的位置,這一提法同樣非常必要和務實。
對于會議提出的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專家表示,財政政策仍維持“積極”應意味著中國明年還會有財政赤字。經驗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我國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率先實現經濟復蘇的成功做法,這也是中央延續積極財政政策的原因之一。
此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表示,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是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促進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不過,他同時指出,要將財政赤字比例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貨幣政策則開始由“適度寬松”回歸“穩健”,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中國的貨幣政策正由“危機模式”逐漸回歸常態。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我們現在的流動性是過剩的,但也要看到,過去發放那么多貨幣信貸是不得已為之,而且為率先戰勝危機沖擊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形勢的變化,貨幣政策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
“無論是出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還是出于防通脹的需要,貨幣政策都需要適度調整和轉變。”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未來央行在貨幣政策的發揮作用方向和力度都有可能進行調整。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認為,貨幣政策的基調變了,但財政政策基調不變,是基于當前復雜形勢的科學判斷。財政政策可以發揮在穩定增長、改善結構、調節分配、促進和諧等方面的作用。
諸多業內專家表示,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組合拳,將是將來中國未來一段時間政府發展經濟的重要戰略。
(尹薇薇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