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光祖:中國貿易順差規模將繼續減少
鉅亨網新聞中心
海關總署署長盛光祖14日表示,隨著中國在外貿領域著力于“拓市場、調結構、促平衡”,貿易順差規模將繼續減少,對外貿易發展趨于基本平衡。
據新華社4月14日報道,2009年中國貿易順差規模同比減少34.2%,一季度外貿順差同比減少近八成,而2010年3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六年來首現月度貿易逆差。結合這些變化,海關總署署長盛光祖14日就中國貿易順差與平衡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0.35美元”與“8美元”的啟示:外商投資企業是貿易順差的最大受益者
記者:自2004年5月至2010年2月,我國連續70個月為貿易順差,您認為我國產生巨大貿易順差的原因是什么?
盛光祖:外商投資導致的出口膨脹和進口替代,是我國貿易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給我國“制造”和“轉來”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形成強大制造能力,大量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端的高新技術產品,使我國出口規模持續膨脹。
由于加工貿易的存在,中國從日韓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大量進口加工裝配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為成品或半成品后出口到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原來屬于周邊國家和地區對歐美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內地。
根據海關提供的數據,從2000年到2008年,美國貿易逆差中來自亞洲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5%左右,而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比重則從20%提高到33%。
2010年1季度,我國外貿順差同比減少近八成,而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實現貿易順差517.6億美元,相當于同期我國貿易順差規模的3.6倍。即使在3月份我國出現貿易逆差的情況下,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仍然保有近2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此外,在大量出口的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生產的產品直接進入中國市場,減少我國從境外進口的規模,形成進口替代。以液晶顯示板為例,2009年夏普、三星、奇美等跨國公司加快在我國第8代國內液晶顯示板的生產布局,當年我國液晶顯示板進口同比下降20.7%,該項商品下的貿易逆差凈減少59.5億美元,進口替代效應明顯。預計到2012年我國液晶顯示板不需要從境外進口,實現完全替代。
記者:您認為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受益者是誰呢?
盛光祖:事實表明,外商投資企業既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也是貿易順差的主要受益者。外商投資企業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從事加工貿易,獲得其中絕大部分利潤,而中國僅得到少量加工費。
從2000年到2009年,中國出口玩偶50億個,其中45%出口到美國。最著名的芭比娃娃,每個在美國市場的零售價是9.9美元,中國企業得到的加工費僅為0.35美元,而擁有該品牌的美國企業則獲利近8美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中國出口電腦6.2億臺,其中近30%出口到美國,而中國自美國進口Intel芯片等電腦零配件則達到56億美元。上海海關的一項實地調研表明,中國生產的惠普筆記本電腦出口到美國后,市場售價約為1,000美元,其中美國公司在銷售環節獲利169.6美元,中國企業得到的加工費僅為30.3美元,只占售價的3%。
?
貿易順差與貿易總額比值降至2.3%的啟示:中國外貿發展將趨于基本平衡
記者:2010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順差同比減少76.7%,3月份更出現了六年來首次單月貿易逆差72.4億美元,您能解讀一下這些數字背后的含義嗎?
盛光祖:這些數據體現了我國在實現對外貿易基本平衡的努力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致力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致力于對外貿易的基本平衡,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都將促使我國外貿進出口發展趨于基本平衡。
國際上通常認為,貿易差額與當年貿易總額的比值在10%以內,則對外貿易處于基本平衡狀態。2006年至2008年,中國外貿順差曾略微超過10%的“警戒線”。國際金融危機以來,2009年中國貿易順差與貿易總額的比值已收斂至8.9%,2010年1季度則進一步降至2.3%,我國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態勢有所鞏固。
記者:您認為今后我國外貿進出口發展將呈現什么樣的變化趨勢?
盛光祖:從出口來看,我國出口在實現恢復性增長之后繼續擴張難度很大。首先,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除,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穩固,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能力的削弱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使消費需求難以較快恢復;其次,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肆虐蔓延,我國連續第15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僅2009年前11個月先后有19個國家(地區)對華啟動116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高達127億美元;第三,大宗商品價格恢復到高位,我國提高工人的工資標準和加大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導致出口產品成本增加。這些都是我國出口面臨的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與關注出口量相比,當前我國更注重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從進口來看,中國進口將保持旺盛增長。首先,隨著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步伐的不斷加快,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將取代外需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預計2010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在8%左右,對重要資源能源、基礎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費品、高科技產品的進口需求仍將延續快速增長勢頭;其次,國際市場原油、鐵礦砂等大宗產品進入價格恢復通道,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水平已連續4個月呈現兩位數上漲,且漲幅逐月升高,必將繼續促進進口值的快速增加;第三,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實現基本平衡的國策,也將使我國加大自主進口的力度,擴大從主要順差國的進口。
因此,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為主的貿易結構,仍將形成貿易順差,但隨著我國在外貿領域著力于“拓市場、調結構、促平衡”,貿易順差規模將繼續減少,對外貿易發展趨于基本平衡。
11個月進口“物量增長”的啟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重要貢獻
記者: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努力穩定外貿進出口,外貿進口持續增長,這種努力對于國際經濟復蘇意味著什么?
盛光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果斷推出了保增長、擴內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僅促進了國內投資和消費的增長,外貿進口也強勁增長,這有力拉動了全球出口復蘇,增強了世界經濟企穩回升的信心。
根據海關數據,自2009年5月份起,我國實際進口物量開始增長,到目前已經連續增長了11個月,最高的月份增長了63.5%。2009年全年,在進口價格下跌12.7%的情況下,中國進口物量逆勢增長1.7%。2009年11月份中國進口值實現恢復性增長,12月份單月進口值更創下1,12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2009年3月,正是國際市場價格暴跌之時,中國進口價格已經開始止跌回升,環比上漲2.7%,其后進口價格指數連續12個月環比逐月走高。同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RB指數)從2009年3月的200點,一路震蕩上行,至2010年1月初漲至293.8點。
我國進口價格的止跌回升,穩定了國際市場持續好轉的預期,給生產者強烈恢復生產的信號,給消費者敢于消費的信心,在關鍵時期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寶貴的信心。
作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我國的出口滿足其他經濟體投資和消費的需要;作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我國的進口滿足其他經濟體擴大出口振興經濟的需要。追求進出口基本平衡的外貿戰略,以及國內旺盛的需求,必將促進我國進口強勁增長,從“世界工廠”轉化為“世界市場”,為世界創造外需,有力支撐全球經濟穩定復蘇,均衡增長。
(王敏?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