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英特爾走過叉路口:平板業務一路狂追

鉅亨網新聞中心


董軍

前不久英特爾發布了201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因為PC業務有所復甦,加上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業務快速增長,交出一串非常漂亮的數字: 2014全年下來,英特爾總收入為559億美元,同比增長6%;毛利率63.7%,同比提高3.9個百分點;營業利潤153億美元,同比增長25%;凈利潤117億美元,同比增長22%。


在英特爾公司中國區總裁楊旭看來,交出這份成績並不容易,過去幾年英特爾處於痛苦的轉型期,2014年終於看到一些成績。“這是一個轉折點,或者是交叉口。在這個交叉口上,如果公司處理好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對了,就會朝更強勁的方向去發展。萬一處理錯了,整家公司可能就要往下走了。”

在楊旭看來,進入2015年的英特爾基本上算是順利邁過了這個轉折點。今年是英特爾進入中國三十周年,楊旭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深入探討這個轉折點上的種種感悟。

平板:一路狂追

過去幾年對英特爾最大的挑戰是PC市場開始放緩,而爆發的平板和手機的移動市場卻在英特爾的猶豫中被錯過最好的時機。在移動市場一路狂追是英特爾過去兩年戰略的重中之重。

兩年多以前,英特爾開始佈局深圳,與當地的白牌企業合作,英特爾稱之為中國技術生態圈(China Technology Ecosystem, CTE),希望以“深圳速度”扭轉自己在移動領域的缺失。

英特爾在深圳與一些ODM、IDH廠商合作生平板,對英特爾來是一種學習。在英特爾過去的工作方式中,要先看自己的技術是不是准備好了,然后再規劃要花費的時間,然后要方方面面都完美之后才推出品,其實這也是傳統PC業的工作方式。但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都變得不同了。“拿過去設計電腦的模式套在平板上肯定不妥當,我們以前犯的一些錯誤也在這裏。”通過這兩年與深圳廠商的不斷磨合,楊旭感覺本地企業的運作模式完全不同,“有點像中國大排檔,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原材料,他們看市場上6個月之后需要什麼,而不是看一年、兩年后,然后在最后一分鐘決定炒什麼樣的菜,很快就把菜炒出來。”慢慢摸到了這些規律,英特爾的平板才有今年的快速增長。

2014年英特爾初制定了平板出貨量4000萬台的目標,最終實際出貨量高達4600萬台。根據市場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統計,2014年Q3季度全球平板處理器市場價值1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6%,蘋果以30%的份額位列第一,英特爾以19%的份額位列第二,第三位則是高通公司,份額14%。英特爾在平板市場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訝,2014年Q3季度平板晶片出貨量比2013年同期增長了三倍。業界認為其在與並展訊、瑞芯微建立合作關係之后,2015年的平板處理器市場,英特爾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去年我只能是有好的起色,不能把它定義成重大的勝利。”楊旭坦言。兩年多在深圳投資生態圈,對英特爾講最大的收穫不僅是平板的市場份額,還是工作模式的調整。“大排檔”模式的特點是短平快,具有靈活性和冒險性,通過快速創新去抓住市場機會。而很多大的國外企業光做一個品可能就要前期討論一年,機會都錯過了。

物聯網:彎道超車

在移動業務有了一些起色的同時,楊旭認為移動終端的變化非常快,從戰略的角度考慮,英特爾不能只是追趕,而要把重點放在未來市場的趨勢上,尋求突破性的方向。他所的“突破”就是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我相信可穿戴設備的複雜性更高,因為品太散,成本更低,花樣更多,在這個時候的業和晶片的發展規律將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可能就是我們要去探索、共同關注的。”在所有人都看不准時,在未來不確定中,才更有超越的可能。

英特爾在平板領域摸索出來的方法將被用在物聯網上,比如扎根深圳,廣泛合作,扶持創業公司,快速創新。2014年4月份,英特爾將自己每年最重要的技術峰會IDF移師深圳,宣佈成立首個英特爾智能設備創新中心,一方面為本地創業企業搭建一個創新平台,另一方面加速推出面向中國和全球市場的基於英特爾技術的智能設備。同時,英特爾宣佈設立1億美元英特爾投資中國智能設備創新基金。11月,英特爾又以“智能物聯,從芯開始”為主題,在深圳首次召開物聯網創新業峰會,引來更多的業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新生態。

曾在移動業務落后的英特爾,這一次認定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方向,認為這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去年英特爾重組成立了物聯網解決方案事業部,在物聯網到來之前就開始佈局自己的戰略

在英特爾2014年財報上顯示,物聯網已經為英特爾在2014年帶來了21億美元的收入,而這几乎是移動通信部門的10倍,是英特爾增長最快的一個部門,也被業界認為是英特爾未來最大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策略之變

2014年9月,英特爾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訊通信和迪科微電子的控股公司投資人民幣90億元(約15億美元),獲得20%股權。談及這個大手筆,楊旭表示,英特爾如果要在通信領域,特別是在智能手機領域有所突破,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重地。中國大量的手機市場是主流級以下價位,所以對手成本控制、設計周期都有很高的要求,這對於英特爾來講是挑戰。

“英特爾很早就判斷到了移動終端的變化,但是我們的速度不夠快,採取的方法也不夠準確。”楊旭告訴記者,移動終端新品速度很快,可能半年就要跌代,而英特爾以前設計電腦晶片的周期是1~2年,顯然無法適應新的市場。而這正好是展訊和迪科的優勢所在。同時,英特爾的優勢在於晶片的高計算能力。這筆投資,對於英特爾在移動領域上追趕的速度帶來幫助。

當然,不可忽略的一層因素,這兩家是中國公司,會獲得中國政府的認可與支持。“這是一個共贏的舉措,基於這個考慮,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大膽、大手筆的戰略投資。”

國際IT巨頭進入中國已經三十年左右,三十年前他們學習中國市場,然后適應並慢慢引領業發展,現在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把業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還要關注國策的方向。如果不關注政府的導向,像以前那樣埋頭拉車,公司肯定就很危險。”楊旭認為,15億美元的投資,促進雙方真正的合作,把英特爾的技術帶到中國,中國的技術與英特爾融合之后再帶到世界。

為什麼如此重視中國市場?現在很多變化、很多創新都發生在中國,與20年前大不一樣。20年前變化都是發生在國外,再慢慢帶入中國。“英特爾以前在中國的重點是市場推廣,每天想的是怎麼宣傳,怎麼跟渠道商合作。”但是現在,從定義品到品研發、設計、製造,最后進入市場,新品、新業務模式、新服務模式,全部都首先發生在中國。投資展訊和迪科,將是英特爾對中國未來佈局的一個突破點。

楊旭深感當下正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候,業的過渡期,每個人對趨勢的判斷不盡相同。雖然2014年的佈局順利,但走過那個交叉口后,英特爾依然要時刻警惕。“成熟期與動蕩期採取的策略不一樣,沒看清楚的地方千萬別隨便冒險,但也對不能不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