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成品油出口尷尬,都是過剩惹的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5-13 10:56


一面高價進口原油,一面又被指責“打折”出口成品油,中石化、中石油何苦如此?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成品油出口達694萬噸,同比增長66.4%,其中主要是柴油。

5月10日,東方油氣網副總經理鐘健分析說:“從國內煉油產能與燃料消費比較來看,成品油出口,尤其是柴油的大量出口,將在未來幾年內長期存在,因為國內燃料,尤其是工程車用油、船舶用油肯定無法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而近幾年國內煉油產能每年都將增長幾千萬噸。”

來自中石化總部的消息稱:今年中石化的市場拓展重點包括保稅油在內的成品油出口市場,既可以是向東南亞等地出口成品油,也可以采用來料加工等方式,最終目的只有一個,確保煉化裝置的開工率。


“之所以生產過剩成品油,并將其出口,主要是我國化工產業發展迅猛,急需化工原料。”易貿資訊一位分析師指出,“為了滿足化工原料需求,只能建更多的煉化裝置、加工更多的原油,并將部分過剩的成品油出口。”

尷尬石油出口

工信部今年2月公布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原油加工量3.75億噸,增長7.9%,增速比上年加快4.2個百分點;成品油(汽、煤、柴油合計)產量2.28億噸,增長9.4%,加快2.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卻顯示,去年我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指產量加上凈進口量)僅2.21億噸,產量過剩達600萬噸左右。無奈之下,中石油、中石化只能將部分成品油轉化為庫存或直接出口了事。

今年一季度,同樣的情形又再次出現:據海關總署統計公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原油進口量5668萬噸,較去年同比上漲39%;成品油出口694萬噸,同比增長66.4%。因為在石油煉制過程中成品油的產出仍占60%-70%,而工程用車等柴油市場顯然無法消化過剩的產能。

中石化一季度財報也證實了這點:今年首季,該公司化工輕油創歷史新高,達到850萬噸,同比暴增47.3%;汽煤柴等成品油的收率卻下降了3%,即在今年一季度,該公司加大了化工原料的生產,壓縮了成品油的產出。

“國內市場化工原料仍呈供不應求態勢,即便三大乙烯裝置的投產都未影響價格的攀升。”上述易貿資訊分析師感嘆道。

易貿資訊提供數據顯示:自2009年10月以來,包括乙烯在內的大宗化工原料價格就一直保持堅挺向上態勢,乙烯價格從最初的10400元/噸已攀升至目前的12500元/噸左右。受此影響,下游的聚乙烯、苯酚及丁二醇等化工原料價格也持續堅挺。

所謂三大乙烯項目是指福建聯合石化80萬噸乙烯項目、天津石化100萬噸乙烯項目和新疆獨山子100萬噸乙烯項目,它們分屬中石化和中石油旗下。這些項目都在2006年后開工建設,并于今年春節前竣工投產。

“2009年我國乙烯總產量僅1066萬噸,而這三大項目的產能就達到280萬噸。照理說,它們投產后,市場供需態勢應該有所變化,并影響價格的走勢,但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該分析師說:“非但如此,乙烯下游產品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及合成樹脂等的進口量還同比出現了6.5%-83.4%的增幅。”

“原油經過加工裂解后,產出成品油和乙烯用化工輕油,其比例大概是7:3,因此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建設煉化一體化項目,即1000萬噸煉油能力,配套建設100萬噸乙烯產能。”有中石化旗下煉化單位高層說。

隨著這些乙烯產能投產,中石化、中石油等獲得了豐厚的收益。即便在2007年成品油價格嚴重倒掛的情況下,兩家公司化工板塊每年仍擁有數十億元的利潤。今年4月22日,工信部召開的一季度工業運行形勢通報會上,工信部監測協調局局長辛國斌說,一季度國內石化行業實現利潤916億元,同比增長1.8倍。

然而石油巨頭們當初的這種選擇,卻也造成了今日不得不出口過剩成品油的尷尬。

全球化工業東移

“我國乙烯及下游化工產品的對外依存度達到50%左右,每年的缺口大約1000萬噸。雖然到2014年中東新增乙烯產能可能達到1500萬噸/年,但它要供應包括歐美等的全球市場,因此國內發展乙烯產能還是有必要的。”中國石化協會副秘書長孫偉善說。

乙烯市場的持續擴容得益于整個化工產業鏈的全球東進。

5月7日,全球頂級合成橡膠供應商朗盛集團宣布,它將與臺橡集團共同投資5000萬美元,在南通設立一家各占50%股權的合資企業,專門生產高檔汽車輪胎等所需的丁腈橡膠(NBR)。

“目前中國丁腈橡膠市場正以兩位數速度增長,是全球發展最快速的市場之一。”朗盛集團董事會成員柏蔚寧說。

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朗盛集團在全球的銷售額下跌了26%,僅50.57億歐元,而在中國,其銷售額卻增長了15%,達到5.8億歐元,這令中國成為其第二大海外市場,這主要得益于當年中國汽車市場的迅速膨脹。

瞄準中國汽車熱潮商機的不僅是朗盛集團和臺橡,還有埃克森美孚、巴斯夫、贏創等跨國化工巨頭。4月19日在上海召開的第24屆中國橡塑展上,云集了這些跨國公司的總裁。

巴斯夫、贏創高層宣布,期望到2020年實現亞太區銷售額翻一番,而中國市場將在其中承擔相當比例的任務,為此這兩家公司都計劃加大在華的投資力度,巴斯夫已決定2014年前在亞洲投資20億歐元,新建、擴建產能,中國又成為投資的重點。

“從現在到2015年全球化工品新增需求的60%將來自亞洲,其中亞洲的一半又將來自中國,因為中國市場正在經歷消費升級,包括汽車、包裝、建筑、衛生及個人護理等各個領域都孕育著巨大的化工品潛在市場。”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高級副總裁萬盛南就指出:“所有制造業產品中的96%與石化產品息息相關,我們預計未來中國化工品需求的增速將高于GDP增速2個百分點。”

然而此時如何保障化工原料的供應就成為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中石化、中石油通過加工原油、獲得石腦油、乙烯、聚乙烯等化工原料,為贏創、朗盛等下游企業解決了基礎產品供應問題。

“這幾年NBR原料丁二醇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但我從來沒有缺過貨,同行都很佩服我們的原料采購組織能力,在這里我不方便透露這些總部在北京的大陸企業名稱。”涂偉華說。

自2000年以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先后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化工品需求旺盛的地區及新疆、大慶等靠近石油產地的省份新建、擴建了十余個大型乙烯生產裝置,這些裝置產能動輒達80萬-100萬噸/年,2009年國慶前,中石油甚至在大慶啟動了120萬噸/年的乙烯改擴建工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