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適當管理利差激勵銀行服務實體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9日表示,中央銀行保持對利差的適當管理,將有利于調節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積極性,這也是對金融機構的一種正向激勵機制。
周小川是在參加由牛津大學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牛津中國財經論壇”時作出上述表示的。他對金融危機后中央銀行所起的作用進行了回顧,并對后危機時代中央銀行如何進一步改善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等方面發揮作用進行了展望。
金融危機初期,為刺激經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將利率降至零,危機之后則有聲音批評本國金融機構在經濟復蘇期間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此,周小川表示,利率過低會影響商業銀行的放貸積極性,降低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零利率可能導致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減弱”。因此,央行有必要對金融機構提供正向的激勵機制。
具體措施來說,一方面,適當管理利差,可以有利于調動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而且危機后一些金融機構確實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這時保持一定水平的利差,將有利于商業銀行的自我修復,并增強其放貸能力。
另一方面,給銀行貸款利率設定下限,但不給大企業發行企業債的利率設定下限,這樣可以鼓勵發展直接融資,調節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
同時,結合金融危機期間的經驗教訓,周小川指出,不同階段中央銀行關注的重點應該不斷轉變,宏觀調控的多個目標的權重也應該改變。即便將來回到平穩的宏觀經濟條件下,也需保持謹慎,一旦情況有變,央行所關注的重點和使用工具也要進行切換。
他說,危機之前央行最關注的是如何保持低通脹,主要使用的工具是政策性利率。因為在比較平穩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只要保持低通脹率,投資和就業基本上能夠實現增長。但是在危機階段,通脹、經濟增長和就業等目標之間可能是相互沖突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