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全球經濟或迎來新一輪衰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2 08:18
imf新近發售著作認為,2009年的全球經濟衰退是196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衰退,目前經濟還未徹底復甦,卻已經可能面臨新一輪衰退。
據彭博新聞社報導,本周二imf發售的“崩潰與復興:理解全球衰退與復甦”(collapse and revival: understanding global recessions and recoveries)一書指出:“過去半個世紀的四次全球衰退之中,2009年的衰退是最嚴重的,也是唯一一次直接導致全球產出收縮的,確實應該冠以‘大衰退’之稱。”
該書認為,面對如此嚴重的衰退,全球決策者未能拿出得力的對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缺少協作,央行背負了過多振興經濟的重擔,財政緊縮削弱了貨幣寬鬆的效力。
該書預計“即使還未從上次衰退中徹底恢復,鑒於復甦持續疲軟,又一場全球衰退的可能性也揮之不去。”
imf此前多次敦促多國維持寬鬆政策。今年6月a股暴跌以前,imf下調了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呼吁美聯儲推遲到明年加息。
上月imf又在報告中呼吁日美歐等發達國家繼續實施貨幣寬鬆政策,認為中國經濟放緩等全球經濟風險增多,國際油價下跌又未能如預期提振經濟,發達經濟體普遍低通脹,所以這些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必須保持寬鬆,避免實際利率過早上升”。
本月初,imf過去12個月來第四次下調全球經濟預期,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是本世紀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認為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大幅下滑抵消了發達國家經濟強勁復甦的影響。
在10月11日的imf年度大會上,188個國家的央行行長、財政部長、經濟學者、商界精英參與了最高級別的全球經濟對話。
截至201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率已經連續下降了五年。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有多重原因,包括很多新興經濟體處於投資擴張后的調整期,有些國家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還有一些大的新興經濟體和石油出口國增速減緩。
內需放緩和出口疲軟是發達經濟體復甦乏力的主要原因。發達經濟體的私人固定投資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大幅萎縮,並且從此之后一蹶不振。
就發達經濟體整體來說,2008~2014年私人投資與2007年初危機前做出的預測相比下降了25%。
除了融資不暢和政策不確定等因素,發達經濟體私人固定投資下降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經濟活動的整體低迷。因此,恢復私人投資增長是解決經濟活動整體低迷的關鍵。
- 2025掌握債券投資契機主動 + 靈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