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財富毀滅:一種令人心悸的"中國病"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6-09 09:11


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所著的《中國人為什么勤勞而不富有》一書曾經風靡一時,因為他所提出的問題實在發人深省。對于這一問題,人們因立場不同、角度各異,給出的答案也不盡一致。不過在筆者看來,有一點似乎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那就是:中國人太會折騰了,在辛苦創造財富的同時也輕易毀滅了不少財富。

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設計使用年限為70年的住宅大樓人們住著不過才10、20年就被“看得見的手”推到重來;好好的一條街道今天挖、明天修,好像永遠也整治不好,鋪路的材料也是喜新厭舊、頻繁更換;說糧食重要,就不惜毀林造田;說環境重要,又強令退耕還林,一塊土地在林、田之間多次變換著角色;先不顧一切地污染和破壞環境,而后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治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這類毀滅財富的現象可以說每天都在發生,中國老百姓對此已習以為常了。見怪不怪的背后深藏著無限的痛楚和無奈。如果這些財富不這樣被輕易地毀滅,我想中國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是完全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提高一些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令人心悸的“中國病”的出現呢?仔細分析,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GDP為主要目標的政府考核機制。中國GDP崇拜可謂世人皆知。中國經濟政府推動傾向非常明顯,政府對官員的考核很大程度上就是看當地GDP的增長情況,GDP增長是各級官員為官一方首要考慮的事情。為了在這方面能有所成就,各級政府官員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些甚至于不擇手段。于是乎,強制拆遷者有之;毀田扒路者有之;各種產能上馬又淘汰、淘汰又上馬者亦有之。

二、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依靠的是外延式增長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大量的、不計成本的資源投入。幾十年下來,不僅各類資源競相遭到毀滅性開采和糟蹋性使用,而且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被嚴重污染和破壞。本來,資源和環境是世界上最為寶貴的財富,但是在我國卻長期被人所忽視,這方面的損失可以說難以估量。

三、行政權力的濫用。我國經濟一方面市場化程度還不高,另一方面法治水平也不如人意。在具體運行過程中就表現為,行政權力缺乏應有的制約而在很大程度上被濫用。比如一些城市成片的建筑在遠未達到設計壽命時就被集體毀滅,原因就在于有關部門隨意更改城市規劃以及強制拆遷。

四、商業道德與誠信的普遍缺乏。無論是“樓倒倒”現象還是“三聚氰胺”事件,除了引起社會公眾對產品質量的普遍擔憂之外,還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而這種損失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之所以會反復在不同領域出現,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國社會普遍缺乏商業道德與誠信。一些企業唯利是圖,根本不顧消費者的利益。其結果,不僅消費者深受其害,而且社會也為糾正這些錯誤而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五、公民權利保護乏力。在我國借口國家利益侵犯私人權利不僅容易而且常見,最典型的表現莫過于強制拆遷。這些“飛來橫禍”讓一些遵紀守法的公民被迫付出鮮血甚至于生命的代價。既然公民權利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諸如此類的侵權行為自然就會屢見不鮮了。

財富的積累是非常艱難的,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持續高速的增長,到現在也才不過是讓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達到了小康;而財富的毀滅卻是極其容易的,一個錯誤的決策,就可能使一大筆的社會財富轉瞬間灰飛煙滅。

為了讓中國人民辛辛苦苦創造起來的財富不再輕易地被毀滅,我們有必要通過法律的、制度化的手段加以預防和阻止。具體地說,在考量政府部門和各級官員的工作時,不再唯GDP是論,而應該以社會財富的增長以及人民群眾實際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高作為重要指標;要徹底改變原有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科學發展觀,保持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使各類資源和環境都得到妥善的保護;協調好“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之間的關系,增強行政權力的自我約束機制,使其能堅持合理、合法地運用;加強法制建設,強化商業道德的宣傳和教育,大力弘揚商業誠信,凈化國內市場環境;限制公權,尊重私權,最大限度地保障社會民眾的合法權益。

衷心希望毀滅財富這一令人痛心的“中國病”能盡快得到根治!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