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支付寶“扶老人險”與社會誠信無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0 16:12
近日,支付寶推出了“扶老人險”,用戶只需要支付3元保費,在一年內因“扶老人”而對簿公堂,最高可獲賠2萬元訴訟費,並得到全年法律諮詢服務。該保險推出后,幾天時間內便有2.6萬餘人投保。《法制晚報》微調查顯示,有六成網友認為,現在“扶老人反被訛”的事不少,所以願意買個保險以防萬一。同時,有四成多網友認為,“扶老人險”是商家炒作。
“扶老人險”是一種典型的借助社會現象推出的商業保險,雖有熱炒色彩,但也算是應時而出。短短幾天,有2.6萬餘人投保,也看得出它有很大的社會需求。
這個需求建立在社會誠信不足的基礎之上。扶老人被訛之事屢屢發生,又難得到應有的法律支持,讓大家缺乏做好事的安全保障。
據《人民日報》統計,截至今年10月前的149起因扶人引發爭議的案件中,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終被查明,其中冒充好人的撞人者32例,誣陷扶人者84例。在這84起被扶者“恩將仇報”的案例中,僅有1例受到了扣留的處,因違法人員已滿70周歲,依法決定不予執行,同時對其子給予行政拘留10日並處款500元的處。
一邊是149起爭議案件中半數以上被查明為被扶者誣賴好人,另一邊是“扶老人險”短短幾天賣出2.6萬份。人們用行動為“面對摔倒老人扶不扶”這個難題給出了答案——如果因為可能被訛就選擇不扶,那就不會買保險了。“扶老人險”只屬於商業範疇,它本就不該被視作社會誠信的“保障”。
從“扶老人險”的內容來看,推出保險的公司並無大包大攬之意。保險只擔保發生扶老人糾紛后的司法行為所生的費用,至於賠償費用,並不承保。從這個角度來,“扶老人險”能給扶人者提供的幫助是有限的。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保險可以與之“協作”,即早在2013年就推出的“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老人無論被撞到還是摔倒,都能得到賠付。這類保險在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地都有。若是大家都有雙保險,那麼從理論上來講,“扶老人”就應該不是事兒了,被訛的現象也會少很多。
正如本報微調查數據顯示的那樣,從事商業保險的金融企業,正試圖借助“扶不扶”這個被大家持續關注的話題,擴展自己的業務。
不過,無論“扶老人險”還是“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本來也只是在商言商的保險品,而不是社會誠信這個宏大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問題上,關鍵還是要有一套成熟的法律程序來徹底理順關係,無論情況如何離奇,都需要遵從。
這套程序應該是怎樣的呢?首先,無論是撞人還是訛人,只要生糾紛,就必須拿證據話,必須堅持“誰主張誰取證”的原則,不能要求其中一方“自證清白”。如果證據不足或無法認定,那麼只能“疑責從無”。諸如“調解”之類的做法,雖然可能盡快解決個案,但對社會誠信的重建依舊是無效的。
其次,既然雙方在撞人還是訛人上生糾紛,那麼必然有一方了假話。假話的一方,涉嫌敲詐勒索或證,應該受到法律的懲。
前文提到的唯一一例訛人受到處的案例,曾被媒體稱作“法治訛人者”。這樣的做法才是真正應該奉行的。只有這類“法治”的案例多起來,才會讓謊者有所收斂,才能逐漸恢復社會誠信,法律程序與“扶老人險”、“老年人意外傷害險”才能相得益彰。這樣,大家才能夠放心地在出了意外時去扶老人,因為法律的“保險”,比任何什麼商業保險都更保險。(本報評論員 程赤兵)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