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倒逼預定利率 傳統壽險產品收益直面考驗
鉅亨網新聞中心
加息對于壽險公司而言,可謂喜憂參半。
高度依賴投資收益貢獻經營利潤的壽險公司,可以在投資領域分享加息的成果,協議存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都將攀升。不過,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加息后,2.5%的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經和傳統壽險預定利率持平,傳統壽險收益的劣勢再度凸顯!加之分紅險本就不高的分紅水平、逐月下降的萬能險結算利率,壽險產品在收益方面的競爭力頓顯蒼白。
總之,在央行加息倒逼傳統壽險預定利率的情況下,到底什么時候、由哪家公司“打第一槍”,率先推出突破2.5%利率的傳統壽險產品?人們拭目以待。
傳統壽險瓶頸凸顯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傳統壽險產品,大多是在銀行利率最低時設計出爐的,預定利率上限為2.5%。加息之后,這些險種在收益方面的瓶頸劣勢被再度放大。
今年前3個季度,滬上傳統壽險實現保費收入40.3億元,在壽險總保費中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95%下降至8.36%。而隨著加息,2.5%的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經和傳統壽險預定利率上限持平,這意味著傳統壽險競爭力進一步下降,其在壽險規模中的占比也將可能持續下降。
由于產品競爭力的缺失,傳統壽險在壽險公司銷售榜單中只能起到“裝點門面”的效果。今年前3個季度,滬上傳統壽險保費收入過億的壽險公司僅有7家,其中平安人壽11億元、中國人壽9.2億元、友邦保險7.3億元分居前三。同期,分紅險保費收入352.5億元,萬能險保費收入68.2億元。
“上海保險市場的一大特點在于,客戶對于壽險產品的收益情況敏感。如果傳統壽險產品不能突破2.5%預定利率的枷鎖,其尷尬的市場定位很難改變。 ”國壽上海分公司精算部相關人士認為,傳統壽險現在的賣點僅限于純保障,這樣的賣點實在難以打通市場。
“在如今保險市場環境下,純保障的賣點幾乎等于沒有賣點。加息或許會倒逼傳統壽險預定利率上調。 ”有業內人士如是指出。
分紅萬能面臨壓力
雖然保費增幅較高,但分紅險和萬能險仍需面對收益率不高的發展痛楚。
“保監會此前規定不對分紅險作明確的收益預測,因此短期內分紅險產品是否收益不如預期,現在還很難斷言。一般而言,客戶能夠拿到基本的保底收益,即不低于1年期的存款利率,但是如何和3年期和5年期的存款利率比較,還要看各家公司的投資能力和分紅水平。”滬上某中資壽險銀保業務部負責人坦言。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2008年開始,證券市場開始不景氣,導致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縮水明顯,對于分紅險而言,其收益水平的下降是可以預期的。 “不過現在分紅險占據壽險市場的銷售大頭,如何在滿期給付時達到客戶購買時期望的分紅水平,確實是一大難題。 ”
從3大上市保險公司給出的分紅收益率來看,去年平安人壽給出的分紅險回報為4.5%至5%;中國人壽次之,平均約在3.5%至3.6%,最高可達4%;太平洋(601099,股吧)壽險的分紅率相對少一些,平均在3%至3.5%。市場人士預計,2010年分紅險的分紅率平均在4%以上。
萬能險同樣面臨結算利率持續下滑的尷尬。今年10個月,結算利率一路下滑的陽光財富穩健型萬能險,最終堅守在4%的水平。一度高歌猛進的正德人壽“幸福人生”萬能險結算利率,也下調在3.85%的水平上。泰康人壽“愛家贏家”萬能險結算利率同樣失守4%大關。這些一度引領滬上萬能險結算利率新高的險種都不約而同調低了萬能險結算利率。
“每月公布的萬能險結算利率,并不能直接反應保險資金的運作情況。其實,保險公司在經營萬能險時,通常將保底收益、初始費用、浮動利率進行通盤考慮,但必須確保保險公司自身利益水平不受影響。 ”有專家指出,和分紅險情況不同,壽險公司對于萬能險結算利率的調控力度更大。
逐月下調的結算利率已經使得萬能險遭遇信任危機。今年上半年,上海萬能險業務累計給付保險金1.36億元,同比增加6100萬元,增幅高達81%。其中,海康人壽和中德安聯上海地區萬能險給付保險金分保達到3990萬元和3658萬元,位列所有壽險公司前2位。某壽險公司客戶服務部負責人透露,對萬能險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的給付增長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對結算利率的不滿。
利率市場化現分歧
今年7月,保監會發布《關于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傳統壽險預定利率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這意味著實施11年的2.5%這一傳統壽險預定利率將被突破。業內人士一度預期,在通脹壓力以及加息預期下,預定利率的市場化有望促成傳統壽險產品轉化,進而促成銷售轉機。
不過,近4個月的市場現狀表明,預定利率市場化 “只聞樓梯響”,市場上至今仍沒有出現突破2.5%預定利率的傳統壽險新產品。本刊顧問、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指出,中小壽險公司可能會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對產品進行微調,但變動不會很大。預定利率上調必然意味著壽險公司給付風險相應增高,鑒于目前經濟形勢的不明朗,傳統壽險新產品近期出現的可能性并不大。
對于利率市場化的革新,不同的壽險公司有著不同的考慮。 “大型壽險公司成立多年,在市場上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品牌和資金優勢;相比之下,中小壽險公司出于拓展業務的考慮或許會在產品設計上提高產品回報率來吸引客戶。 ”有專家指出。
國壽、平安、太平洋人壽等大型壽險公司經歷過1999年之前的高利率市場發展,雖擁有了市場,卻留下了利差損的傷痛,背上了包袱。如果預定利率不變,還可以在銀行儲蓄、國債投資等渠道獲利,填補一部分利差損的窟窿。但如果要實施市場化,補窟窿的算盤將會落空。
大型壽險公司無暇創新,中小壽險公司也有所顧忌。 “雖然監管部門已經給予傳統壽險市場化的空間,但考慮到壽險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新產品容易很快被模仿等因素,沒有壽險公司愿意充當市場先驅。”有知情人士透露,擔心新產品遭遇同業抄襲是中小壽險公司對于傳統壽險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不足的另一原因。
而對于壽險產品面臨收益的考驗,人保壽險總裁李良溫在相關論壇上表示,預定利率2.5%的上限導致傳統壽險產品價格比較高,對消費者缺乏吸引力,需求難以得到有效的釋放。而傳統產品利率市場化,可以完善和豐富保險產品的供給,滿足消費者不同風險偏好的差異化需求。
不過,國壽集團副總裁萬峰也在相關論壇上表示,保監會不應以 “傳統型保險產品”的概念來界定放開預定利率的條件,應該以返還型和非返還型來劃分。凡是返還型產品,有利差損風險的產品還是需要管制,不應該放開,否則風險太大,對已有業務將產生很大沖擊。
“從現在整個壽險市場發展環境看,利率放開已經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之一,雖然現在受限于政策細則不明朗、大小壽險公司相互博弈,導致短期內推行存在難度。但壽險產品收益偏低的問題最終還是有待費率市場化加以解決。 ”郝演蘇如是指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