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利汪潮涌:獨立VC/PE機構品牌是大勢所趨
鉅亨網新聞中心
作為摩根士丹利前北京首席代表的汪潮涌,34歲之前的故事不需要過多贅述。34歲之后,他成立了北京信中利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信中利),并用接下來的十余年時間,已經使其發展成為涵蓋基金管理(VC/PE)和直投的資本集團。
直投業務是信中利有別于其他VC/PE機構的一大特色。“所謂直投,就是用公司的自有資本進行投資。”汪潮涌表示。如今看來,在模式上,信中利更像聯想控股,而汪潮涌也并不避諱,“我們追求的就是老柳(柳傳志)的模式,只是我們的實業沒有他們的那么大。”他說。在VC/PE業務方面,其則分別管理著兩只人民幣基金和兩只外資基金。信中利外資基金的大本營位于CBD西北角的SOHO尚都,不過,在汪潮涌為信中利設計的未來藍圖中,則是讓外資基金和人民幣基金互成“掎角之勢”,當務之急便是擴充人民幣基金的規模。
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信中利就已涉足人民幣基金業務。只不過,在形式上則是以直投和天使投資為主。在直投方面,其投資了“前景好,有成熟商業模式”的健康相關產業;在天使投資方面,汪潮涌則“友情客串”了時代億寶、粉絲網、中鐸元等項目。
現在,在募集人民幣資金的同時,信中利還在招兵買馬,而位于SOHO尚都東南方向不遠的人民幣基金大本營——嘉里中心8層已經“人滿為患”,汪潮涌正謀劃著搬家。現在,這位A型血、水平座的男人已經擺好了大干一場的姿勢,而嘴里卻又說“要順其自然”。
獨立品牌
經歷十年跌蕩,一切水落石出后,對于幸存者來說,品牌價值則更加凸顯。汪潮涌把中國的品牌VC/PE機構分成三類:一是,跨國公司品牌在中國的延續(如華平、凱雷、紅杉資本等);二是,國內強勢的LP扶持起來的VC/PE品牌(如聯想投資、深創投、達晨創投、中信產業資本等);三是,獨立的VC/PE品牌,信中利便是其中代表。讓汪潮涌感到欣慰的是,作為獨立的VC/PE管理公司,信中利沒有依托任何LP和GP。
“獨立是大勢所趨,依托于財團的VC/PE機構將逐漸獨立出來。”汪潮涌告訴本刊記者。如何做到獨立?管理人要選擇自己喜歡的LP,同時加大自有資金的比例,不僅為LP投資也為自己投資。同時盡可能地掌握投資的控制權,盡量高比例地分享投資收益。汪潮涌經常算這樣一筆帳:“如果GP的自有資金占1%,投資一個項目占20%的股份,按20%的利潤分成算,那么具體落實到合伙人身上的回報有多少?只有4%,還要由整個團隊來分享。如果GP公司的股份再被發起股東切走一塊,團隊分的比例就更少了,與打工無異。”
與IDG、賽富等GP不同,信中利主要是用自己的錢投資。據了解,在信中利國際控股公司中,由汪潮涌、烏利·希克等個人持股。其中,汪潮涌家族占80%的股份,來自瑞士的烏利·希克家族占13%的股份。“因為有起步資金,控股公司的主要任務不是管理資金。因此,我們并不是一個簡單的GP團隊,這也省卻了與LP的溝通。”汪潮涌說。
這樣,盡管在基金規模上,信中利與其他基金相比要小些,但在收益方面卻占據很大優勢。“與一般GP相比,我們的投資量和回報至少乘以5,因為這些錢都是自己的。我們投資1000萬產生的收益,相當于他們投5000萬產生的收益。”汪潮涌告訴本刊記者。
汪潮涌信奉巴菲特的投資模式,“巴菲特為什么能夠成為全球第二富豪?因為在管理團隊中他的股份最大,而律師出身的合伙人芒格所占比例很小。”
盡管如此,汪潮涌認為,巴菲特的模式很難在中國復制。首先,因為巴菲特資金充足。“他控制了一家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的資金量很大,因此沒有必要去募集資金。此外,巴菲特控制的貝克·赫斯維公司是一家上市的投資控股公司,可以長期用較低的成本、較低的市盈率,去投資下里巴人的項目:比如家具店、蛋糕店、婚慶公司等,這些很多都是家族企業,單獨上市很難,或者即便上市,市盈率也不高。而在他的投資控股公司里,能夠用5-6倍的P/E去投資,并且長期持有直至P/E達到25-30倍,這樣他一下就賺很多倍,放大效應明顯。”汪潮涌表示,如果要向巴菲特學習,信中利遲早要進入國內的二級市場。事實上,他也曾經持有一些二級市場的股票,盡管比例不大;在國際上,汪潮涌作為董事長的歐瑞基金公司已經于2006年登陸倫敦證券交易所了。
實力團隊
十年下來,就在不知不覺中,信中利創造了若干個第一:第一個登上了香港創業板(北大青鳥);第一個教育企業在海外上市(雙威教育);第一個投資影視傳媒公司(華誼兄弟);第一只在倫敦掛牌上市的公募PE基金(Origo)。
業績的背后,是團隊實力的體現。“中國VC/PE的現狀是:一個山頭一個老虎:賽富有閻焱,紅杉有沈南鵬,弘毅有趙令歡。但衡量一家VC/PE的實力,還是看團隊。”說這番話時,信中利已在團隊組合方面醞釀了許久。“信中利已經熬出來了。” 他說。
現為信中利的董事長、投資委員會主席,憑借百度、瑞星、華誼兄弟等成功投資案例,汪潮涌早在業界享有較高知名度。盡管隨著中國VC/PE產業的發展,后起之秀迭出,但其曾經的投資業績和多年的經驗積累,卻是后來者難以追趕的。
事實上,汪潮涌并不相信個人英雄主義。目前,其外資基金公司CEO——Chris Rynning 曾是普華永道中國區投資業務的主管合伙人,此人畢業于芝加哥大學MBA,有著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另外一位合伙人Niklas Ponnert則是原西門子中國區投資部的主管。
人民幣基金中,汪潮涌則擁有幾位得力干將:劉力、魏勤、張晶及其他幾位高管。
劉力是信中利旗下信中瑞基金的董事總經理。他曾是原國家經貿委信息中心主任,也就任過地方市長一職,與汪潮涌12年前便相識,在信息產業投資領域,劉力的強項是判斷產業發展趨勢和宏觀政策以及高層人脈關系,當年的聯想、用友與東軟都曾經得到過他的大力支持。魏勤是人大畢業,曾供職于原國家計委,現在被外派到信中利投資的一家財務軟件公司做執行總裁。自1999年信中利成立之日起,魏勤便被委以公司副總裁一職。
張晶是信中達基金的董事總經理,她在信中利已歷練八九年時間。今年初,信中利數千萬元投資東田造型,張晶便是操盤手。她也曾與汪潮涌一起參與了華誼兄弟的投資全程。
另外,公司的幾位聯席董事對通訊、傳媒、互聯網行業都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公司財務分析、公司估值、行業及資本市場研究等方面擁有較豐富的經驗。
十年中也有些員工離開了信中利,但這些人在新東家也都能夠獨擋一面。楊曉湖去了TPG ;馬大強去了英聯投資; 李曙君也牽頭創辦了摯信資本。文化創意主線
汪潮涌曾預言,中國未來二十年PE投資將受益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趨勢:全球化、城鎮化、數字化、文明化、民營化、整合化、低碳化。而他在投資時則信奉:“在大趨勢里去挑行業,在行業里挑選‘隱形冠軍’。”在做具體的投資決策時,汪潮涌的訣竅則是“相信中國會走西方發達國家的道路”。
他告訴本刊記者,投資百度,就是看到雅虎、谷歌在美國的成熟模式。“幾乎每個領域都有一個世界級的標桿企業,我們順著這個標桿,再以中國的市場、人口和未來的消費能力做預期,關鍵是要踩準時間點。”
十二年的華爾街職業生涯,汪潮涌可謂閱歷無數。“什么樣的公司沒見過?”不論是金融服務業、房地產、TMT、新能源,而他唯獨對文化創意產業情有獨鐘。或是受到夫人李亦非的影響,信中利的投資組合中貫穿著一條鮮明的文化創意產業線。彼時,李亦非的老東家——維亞康姆每年的收入是兩千億,這也相當于中國整個廣電行業收入的總和。
2001年以PIPE投資搜狐;2004年,投資百度;2005年,投資華誼兄弟;2006年投資美帆中國之隊體育文化公司;2007年,投資粉絲網;2009年,投資東田造型??在文化創意產業,早起的信中利已經形成了一條主線。“投資搜狐看中的是其門戶資訊;投資百度看中的是其信息搜索;投資華誼兄弟是看怎樣通過資本市場來造星;投資粉絲網是希望把粉絲的力量變成商業模式。”汪潮涌說。
提及華誼兄弟,則不得不提TOM在線。“TOM在線在中國投了很多戶外、媒體公司,當時他們看不準華誼兄弟,老覺得這個領域商業模式不清晰,沒有財務監控,優勢也就是有幾個人,覺得一個人吃不準,后來我們一起投資了。”汪潮涌說。
據了解,汪潮涌還在高盛任職時,便與TOM在線CEO王 彼此非常熟知。“當時,我們一起看了很多公司:華誼兄弟、保利華億、派格太合和光線傳媒等。”然而,對于制播分離式的影視公司,汪潮涌并不看好,原因是,“第一,不成規模;第二,過多地受制于電視臺,并且協議的時間太短,幾乎是每年一簽。”
經過了充分的比較和篩選,汪潮涌最終決定投資華誼兄弟。其看中的是華誼兄弟的模式,對管理團隊也比較認可:“王中軍負責制定戰略;王中磊作為制片人,能夠把握流程、財務和成本控制;此外還有馮小剛等知名導演及非常強的藝人經紀業務。”
2005年1月,信中利聯合TOM投資華誼兄弟1100萬美元,共占30%的股份。之后,華誼兄弟又進行兩輪融資,而信中利則不斷減持股份,到2008年底,信中利全身而退。用不到三年時間,汪潮涌投資的100萬美元已經增值了6倍。
“我們對華誼兄弟最大的貢獻就是,堅信這個領域可以出現一個上市公司。”汪潮涌告訴本刊記者,“其實,我們不那么早退出也行,至少還可以做到更高的回報,但需要等三年時間,衡量之下,就退出了。而用這筆資金,我們后來又投資了東田造型。”
“投資不能賺所有的利潤,不能那么貪婪,VC/PE行業就是接力棒式的,不能讓接盤的人沒錢賺了。”在分享觀點時,汪潮涌更處處洋溢著“華爾街風范”。
基金啟示PE創新現在,信中利管理著兩只外資基金:中瑞和歐瑞,LP則都是大型對沖基金和家族基金。“我們選擇LP非常苛刻,對人要求很高,雖然前期費些事,但這樣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去跟LP溝通,也不用經常寫報告,更不用養一幫人做LP的維護,不會影響投資決策。”汪潮涌說。2000年,信中利成立了第一只外資基金——中瑞創投一期。在投資人名單里:保時捷家族、信達電梯、瑞哈姆銀行等赫然在列,此外還有僅次于兩拓的礦業公司、法國第三大家族,一個瑞士的咖啡家族……在此基金中,汪潮涌的出資額占20%。
之所以較多地選擇了家族LP,也與汪潮涌的個人經歷有關。盡管汪潮涌與很多大機構、大部門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但剛從大機構出來的他,并不愿意繼續與大機構打交道。“因為,它們的決策效率太低,程序性的東西太多。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歐洲的家族文化和他們的財富觀。”汪潮涌說,“參加美洲杯帆船賽和藝術品收藏就是受瑞士投資人的影響。”
就是用中瑞創投一期資金,汪潮涌投資百度后,其持有的百度股票市值曾一度達到6000萬美元;也是用這只基金,信中利回購搜狐的股票,也讓汪潮涌獲利頗豐。中瑞基金一期5年期限到來后,汪潮涌獲得了大約5倍的回報。
另一方面,迫于部分家族LP的壓力感,在中瑞二期基金募集時,汪潮涌只保留了一個LP——一個瑞士家族。而此時,作為GP,汪潮涌的出資額,則實現了逆轉,達到80%。
2006年,信中利又成立了一只PE基金——歐瑞基金(Origo)。最讓汪潮涌看好的,則是其良好的LP背景(包括英國鋼鐵養老金、英國主權基金、比利時主權基金、倫敦兩只最大的對沖基金和一些歐洲公司)。憑借6億美元的資金規模,Origo無異于一個中型的PE基金。起初,Origo定位為中印產業基金,主要面向于在中國和印度的高速增長的企業,為其提供私募股權投資和金融服務。2006年12月,Origo在倫敦AIM成功上市,募集了1.5億美元的資金。次年12月,Origo發起的自然資源基金ORP也在AIM 掛牌。
汪潮涌表示,這是PE的創新。中國局在汪潮涌看來,國內人民幣基金面臨的最大障礙是,沒有建立起良好的LP文化。“LP要在GP里占股份,要參與決策,并且期限很短。對于管理團隊來說,很多人民幣基金只是給為其創造了一個打工平臺或一個新的工作環境,這與國際上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差距。”他說。2009年,信中利開始向人民幣基金業務發力。而汪潮涌為自己定下的目標是,三年內做到50億的規模。盡管此前,汪潮涌對于人民幣基金并不看好。“2007年之前,資金募集和退出‘兩頭在外’,創業板沒開通,國內沒有退出通道。”他說。
2009年3月,信中利入選北京市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第二批合作機構,并成為其中獲得資金規模最大的一家。目前,信中利已成立了管理公司——信中達。“信中達規模為5億,其中引導基金出資30%,余下的70%由我們自己來配。”汪潮涌告訴本刊記者,“若是一個沒有經驗的團隊,你也不敢拿這個錢,因為如果你投資虧了,首先虧的是你的70%。”
從2009年7月至今,用信中達基金已經投資7個項目,金額不足2億。“我們可以自己控制節奏,有好項目就投,沒有好項目就等。”沒有足夠的底氣,汪潮涌說不出這番話。
據了解,信中利第二只人民幣基金(信中瑞)主要面向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目前,其已經通過評審,正在公示、注冊階段。“由國家發改委高新技術司和北京市政府各出資5000萬,信中利再配兩個億。如果投得好,政府還有追加。”汪潮涌說這番話時,信中瑞已經投資了幾個“很不錯”的項目:從事網絡支付安全的時代億寶科技公司,從事教育平臺研發的全景賽斯等。
現在,信中利正在籌備第三只人民幣基金——華南產業基金,預期規模為10億人民幣,預計將于今年7-8月份掛牌,面向零售、消費品、體育文化和服裝等。
據了解,華南產業基金的主要LP是安大投資(隸屬于安踏集團)。“信中利出資規模不會超過30%,而投資也以他們(安大)的資源為主。他們擁有很強的產業背景,判斷力比我們到位。”汪潮涌的依據是:安踏在中國開了7000多家店,其開店能力、管理能力可見一斑。汪潮涌表示,華南產業基金的設立正迎合了產業升級的需求。“產業升級使很多過去從事制造業的企業家轉身創業,而一些企業從逐漸代工走到創立品牌的階段。”他補充說,“過去香港的知名品牌(比如真維斯、班尼路等),已經逐漸被廣東的品牌取代。”
現在,信中利還在探索人民幣基金的區域性合作。“與民間企業合作以華南產業基金模式為樣本,與地方政府合作以信中達模式為樣本,將來再逐漸做出華東產業基金、華北產業基金、新能源與環保產業基金等。”汪潮涌說。
如此,信中利人民幣基金群的中國布局將開始“滾雪球”之旅,但獨立是其基本的原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