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受外資巨頭刺激 友誼股份合并百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1日,上海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成,擬以新增A股股份換股吸收合并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組方案已經通過了股東大會的審議,目前已上報證監會審批。

據華夏時報12月25日報道,2010年12月21日,上海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友誼股份)發布《關于換股吸收合并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債權人公告》,稱擬以新增A股股份換股吸收合并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百聯股份)。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百聯股份將注銷法人資格,其全部資產、負債、權益、業務和人員等,均將由吸收合并后的友誼股份繼承。

百聯股份董秘董小春在次日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重組方案已經通過了股東大會的審議,目前已上報證監會審批。

據了解,此次交易的雙方均為百聯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兩家上市公司的行業地位均為翹楚,截至9月末的數據顯示:在總資產方面友誼股份以206.14億元在46家百貨零售業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而在主營收入方面,友誼股份以232.71億元位列第一。


關于重組的原因,百聯集團給出的解釋是:解決集團旗下的同業競爭問題;同時意欲打造零售業界的航母。

但幾位市場分析人士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友誼股份與百聯股份在零售主業方面各有側重,前者偏向于超市渠道,而后者偏重百貨渠道,根本談不上什么同業競爭的問題。況且本身就處于行業龍頭地位的兩家公司在重組后“打造航母”的意義究竟有多大?上升空間又能有多少?百聯集團究竟想要什么?

整合效應?

國泰君安商業零售研究員劉冰分析,新友誼的總市值將達到396億元規模,預計2010至2011年的總銷售額將超過400億元。除了在規模上擴大外,有觀點認為此舉有利于新友誼發揮協同效應。

但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解永軍對本報記者說:“我不認為重組后的新友誼在采購成本方面會有多大的提升,因為兩者的主業并不同,友誼股份以超市為主,而百聯股份在超市方面的規模很小,因此幾乎不會產生規模上的疊加效應。而百貨方面則正好相反,即使擴大規模,很難說就能提高租金。”

“采購上的議價能力更多體現在制造業企業重組后的變化,相對零售業,制造業對上游原料供應的影響度更高。”解永軍在商業零售行業有著多年的項目經驗,曾參與重慶百貨與重慶商社的并購重組。

解永軍認為,重組后的新友誼在總公司的管理層面成本將會降低。但問題也由此而來,“由于國資企業體制的特點,多余勞動力如何安置將會成為重組過程中的一大難點。當年重慶百貨和重慶商社的重組也有這樣的問題,內部關系的理順往往比對外業務理順需要更長的時間。”

同業競爭?

“重組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同業競爭的需要。”12月22日,友誼股份證券代表屠曉民向本報記者重申。

屠曉民告訴記者,2003年,在一輪上海國資調整中,百聯集團應運而生。百聯集團由原上海一百集團、華聯集團、友誼集團、物資集團合并重組而成,現擁有百聯股份、物貿股份、聯華超市、友誼股份和第一醫藥等5家上市公司。

“當時的百聯和友誼旗下資產中就已經存在百貨公司和連鎖超市,盡管在區域、定位上有所差別,但競爭始終存在。在2003年合并之初,我們內部就簽署了一份不擴大競爭的協議,而現在可以通過重組來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屠曉民說。

但是有分析人士認為這個解釋并不充分,理由是二者盡管有交叉業務,但是所占比例極小,幾乎不足以影響到對方的業績發展。

對此記者查看了兩家上市公司的相關財報后發現,以2009年為例,百聯股份的主營業務包括:商業百貨、辦公樓出租、旅游餐飲、超市和廣告收入。其中百貨零售全年銷售額為95.03億元,占主營收入的92.50%,而超市全年銷售額為0.21億元,在主營收入中僅占0.20%。

同樣,友誼股份主營業務包括:連鎖超市、連鎖建材、百貨和房屋出租。其中超市2009年營業額達到267.45億元,占主營收入的91.63%,而百貨全年收入為8.56億元,主營收入占比僅2.93%。

記者了解到,目前百聯股份旗下擁有多家百貨公司;而友誼股份旗下只有虹橋友誼商城、南方購物中心、西郊購物中心等幾家寥寥可數的百貨商城。

在超市方面,格局恰好相反。友誼股份旗下擁有華聯、聯華、快客便利等多家連鎖超市,百聯股份則相去甚遠。

“百聯股份的百貨業務是友誼股份的10倍規模,而友誼股份的超市業務是百聯股份的1000倍規模,這么大的差距能有多大的同業競爭?”上述分析人士質疑。

外部壓力?

渤海證券一位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重組的動機可能來自于日益兇猛的外資零售巨頭的競爭。

上海百貨商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瀏河告訴本報記者,2009年,上海地區百貨零售總額約為705億元,外資所占份額達到30%以上,預計外資所占市場份額在未來將會進一步增大。“外資零售商們對上海情有獨鐘,美國第五大道、日本伊勢丹、泰國中央零售等國際零售巨頭都開始將目光聚焦上海,同時大量國際一二線品牌也加大在上海地區的市場占有。”

而在對國際一二線品牌的吸引力方面,百聯的優勢似乎并不明顯。記者了解到,日本知名化妝品牌SONOKO正在布局上海市場,在專柜的選擇方面,上海的百貨商場根據相關指標被分為三類,而百聯旗下只有百聯世貿國際廣場被納入到第二類層面,而該品牌最終選擇在第一類的久光百貨開設專柜。

“上海市場來自外資零售商的競爭十分激烈。在頂級百貨商場方面幾乎被外資全部壟斷,素有南京西路"金三角"之稱的恒隆廣場、中信泰富廣場、梅隴鎮廣場全為外資控股。而在第二檔百貨公司層面,馬來西亞百盛購物中心在上海已有3家門店,極具競爭力。而在第三檔,香港新世界集團旗下的巴黎春天百貨在上海已開設到第9家。”SONOKO市場部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自然,在與外資巨頭們的激烈競爭中,百聯不可能無動于衷。

與此同時,友誼股份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在沃爾瑪、家樂福、歐尚等海外大型超市和一些全球知名便利店的競爭下,友誼股份也難說沒有壓力。

對此,百聯集團副總裁、百聯股份董事徐波一番表態顯得更為貼切:“商業零售行業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市場挑戰。隨著外資零售商進駐區域,市場競爭加劇,區域優勢企業必須加快擴張步伐。外資企業以大型超市為主,規模擴展明顯加快,面對出現的機遇和挑戰,百聯集團迫切需要整合占據市場的競爭優勢。”

重組后的未來會如何?解永軍認為:零售業發展的趨勢是一種專業化的集成,多業態的發展未必適合市場的形式。

(吳蘭蘭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