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再向美企開刀 2.1兆海外利潤擬徵稅 國會預算大戰開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預算案著力吸引美企把海外利潤調回國。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據外電引述白宮官員透露,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在2016財年預算案,提出向蘋果、微軟、通用電氣等美國企業在海外積存的逾2.1兆美元(折合16.38萬億港元)利潤,徵收一次過的14%稅款,以支付為期6年、價值4780億美元的道路設施改善計劃,但徵稅計劃備受共和黨質疑。預算還包括向富人增稅、拉攏中產階級,部分方案可能在共和黨控制的國會被封殺,引發與共和黨的「預算大戰」。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美國企業停泊海外的盈餘通常毋須繳稅,或只要繳很少的稅,以吸引企業自願將盈餘調回美國。白宮披露向美企海外資金徵稅的計劃,重點之一是強制徵稅,透過向美國企業海外利潤一次過徵收14%稅款,帶來2380億美元稅收,支付增加的基建項目。白宮官員又稱,總統歐巴馬擬向美國企業未來的海外利潤也要徵收19%稅款,預計未來10年帶來5650億美元稅收。
白宮建議的稅率,遠低於白宮原本建議的28%,或目前最高35%的企業稅,但高於很多發達國家水平,被共和黨質疑稅率偏高,不利美企在海外競爭。
儘管白宮有意將企業稅降至28%,共和黨則爭取進一步下調企業稅最高稅率。共和黨曾建議,向美企海外利潤的現金徵稅8.75%,其他海外資產徵稅3.5%。該黨認為,過去3年削減財政開支,顯示減赤也不會窒礙增長,質疑歐巴馬的稅務建議會妨礙職位增長。發達國家近年紛紛降低企業稅,盼企業繼續將總部留在當地,保留職位並吸引新投資。部分國家更奉行地域徵稅原則,只向企業的本土利潤徵稅,毋須向海外盈利開刀。
美國一直允許商界將利潤匯回美國前推遲繳稅,而且美國公司在海外繳納的稅款可進一步抵扣美國稅款。美國企業逐漸傾向將利潤停泊海外,以減少稅款,意味這些企業不打算將這些現金用於分紅、股票回購,或投資美國。
分析認為,美國現時向企業徵收的稅率偏高,窒礙新投資,企業選擇將資金停泊海外,亦令政府徵稅減少。這造成美國本土企業較海外企業付更多稅的不公平局面。
歐巴馬早前批評部分美企利用稅制漏洞遷移海外,稱這些企業為「丟掉自己國籍的企業逃兵」,呼籲大企業要符合「經濟愛國主義」。蘋果早前被揭在愛爾蘭享有特殊稅務優惠,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蘋果擬出售50億美元債券,最長年期30年,用於股份回購、股息及債務償付,意味不會把海外資金調回美國。Google、facebook、輝瑞、強生和花旗等亦在愛爾蘭等地設立公司,獲稅務寬減。「股神」巴菲特旗下的巴郡去年助漢堡王融資,以收購加拿大咖啡連鎖Tim Hortons Inc.,並將漢堡王總部遷往加拿大,被指可能涉及稅務倒置。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改革海外收入稅制、增加基建開支是兩黨少有的潛在合作領域,歐巴馬的建議或有望為兩黨協商鋪路。華盛頓智庫「城市研究所」總裁瓦泰爾亦指,兩黨已開始眼2016年大選,相信會在剩餘時間盡量爭取成果,向選民顯示自己並非「有破壞無建設」。
不過共和黨內已湧現反對聲音,指修改稅制只是給予政府更多金錢揮霍,無助推動經濟增長和創造職位,一些商界代表亦認為稅率定得過高。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開支預計會把政府赤字推至4740億美元(約3.7兆港元),對於爭取10年內平衡收支的共和黨而言,相信難以接受。
除了稅制,預算案亦覆蓋民生、能源和國防等領域,其中軍費撥款包括應對烏克蘭問題、中東極端組織和網絡安全,包括撥出88億美元(約682億港元)打擊「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華府官員透露,預算旨在惠及中產階層,並繼續重建財政紀律,認為這兩方面可並行不悖。
歐巴馬亦提出在新財年撥出74億美元(約574億港元)資助清潔能源企業,並撥40億美元(約310億港元)鼓勵各州份加快減排,希望把對抗氣候變化列為剩餘兩年任期的首要目標之一,打造成重要政績。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