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生活

是天災還是人禍系列專題二

鉅亨網新聞中心


「是天災還是人禍系列專題二」(彭群弼製報導)

梅姬風災,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答案恐怕還要花很長時間去尋找,不過,從現有的資料顯示,恐怕兩者兼有,先有天災,人禍隨之。

先從天氣的掌握談起,共伴豪雨一直都是「秋天颱風」的重要威脅,1987年10月24號的琳恩颱風,並未直接侵襲北部地區,陽明山出現1165毫米的降雨,是竹子湖氣象站高懸至今的最大降雨紀錄。氣象局在18號,尚未發佈颱風警報之前,罕見地連續三天都發佈「雨量預估通報」,研判19號起的三天內,宜、花山區降雨量可能高達1200毫米。

事實上,在「有限」的歷史資料情況下,氣象局雖然使用了幾個數值模式推估,但把握度並不高,原因是沒有可以使用的天氣系統可以參考,僅能憑經驗推測。宜蘭到花蓮長達一百多公里的距離,究竟雨會下在哪裡,其實並非現今氣象科技能力所及,定量降水預報。可參考性一直都不高。

換言之,氣象局能夠提出的警告,主要是「定性」為主,也就是「會有共伴豪雨」,雨勢最大可能超過一千兩百毫米,甚至到了後來兩度上修,但究竟下多少雨?通常只能夠一路修正。

公路養護單位在12點之前,根據東澳及南澳雨量觀測紀錄,時雨量接近50毫米,出動人員巡察。但依照受困導遊或司機的事後轉述,工務段及110勤務中心,11點~12點間,已經陸續收到坍方區內的路況回報及求救電話。消防救難與公路養護單位的橫向聯繫,是否在第一時間交換有關路況的情資,是第一個需要釐清檢討之處,其次,相關訊息取得後,是否立即採取必要的查證及救援行動,則是第二個必須檢討及面對的問題。事實上,災變發生後,根據公路總局的資訊,最早在當天下午一點舉行的宜蘭縣防災會議中提出,晚間八點二十分,向駐地的軍方求援。救援行動的緩急,資訊的使用及傳遞,都留下許多檢討空間及疑慮有待釐清。

其次,風災後討論最多的「封路」時機問題。交通部長毛治國坦承,封路趕不上突發性的降雨。中午發現降雨,封兩頭,很不幸,中間這一段車子已經進去。中間這一段發生強降雨,路撐不住。邊坡一定是雨量超飽和,21號中午以後的強降雨瞬間超過飽和,如果是長期累積,我們要深切檢討,但突發瞬間的強降雨,使得土壤超過飽和,這是天災成分比較大。不是人力可以抵擋。

防災重在預警,要防範類似的事件重演,公路總局在去年莫拉克風災發生之後,痛定思痛,建立了一套以「流域管理」為基本核心的防災機制,當河川上游發生大量降水,水位提高時,下游的路、橋,提前封閉,減少人命損傷,是這幾年下來,受夠教訓之後,衍生出的新對策。今年前幾次颱風來襲,預警性封閉或撤離,的確也發揮一定效果。

但這一套做法,面對後山的蘇花公路,山高河短,道路又沿著山側興建,究竟要如何擠壓出可以預警的時間。成為極大的難題。特別是在局部地區出現突然的超大降雨,事前從資料的預估到是事後的封路,都面臨很大困難。

蘇花公路這一次是點狀的降雨,事前氣象局很難預估。他又是一個幹道,封路只能單向,讓車輛只出不進,這一次長度15公里,要清空車輛很困難。與橋樑封閉不同,橋樑可以淨空。但如果以後看到20~30毫米就封閉,實際上也有困難。因此真的很困難。

在缺乏緩衝時間,又無法預測雨量出現的狀況下,常常封路會挨罵,但該封沒封,就會出現災難,該怎麼辦?毛治國語多無奈。

但實際檢視這一次的風災過程,包括氣象局,公路養護及防救災單位,所有人使用的雨量資訊,一共就只有兩個:蘇澳及東澳,如果再將南端的花蓮和中及南澳加進去,一共只有四個,進一步檢視四個雨量站的位置,蘇澳位於港務局大樓的頂樓,其他三處觀測站或自動雨量站,位置也都在海拔數十公尺或數公尺的平地,換言之,沒有任何一處雨量站,是能否反應蘇花公路「山區」的實際降雨量!

決策需要完整清晰可使用的資訊,才能做出即時且正確判斷,但,這一次,資訊背後的完整性與代表性,恐怕都有很大的問題。或許因為經費,或許因為高山險峻,難以設置氣象觀測設施,或許因為以往沒有發覺重要性?總之,蘇花公路沿線,並沒有足夠的雨量資訊,可以提供「各個層級的決策者」,足夠且即時的資訊作為判斷,恐怕要先解決「資訊不足」的根本問題,才能談到未來要如何提升防災能力。因此無論是增設具備高抗災能力的雨量觀測設備,或者道路沿線的邊坡偵測設備,甚至錄影監視器,都是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才能將風險路段的風險資訊,在第一時間傳遞出來。

其次,對於幹道,並且沒有途中替代路線的蘇花、南橫等山區道路而言,封路的技術顯然牽涉的問題非常廣泛,甚至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現有科技的可掌握範圍,例如最簡單的雨量預估,對於定點的定量降水預報能力,全世界都處於能力低下的科技困境,在沒有可以仰賴的預報技術之前,要訂出「標準」,就必須面臨「命中率低」「假警報」「誤判」層出不窮的困境。

因此,什麼是具有科技可支持的「標準」恐怕遠比去討論標準究竟是「下多少雨,就要封閉」,恐怕更需要仔細評量,否則一個不被信賴與使用的標準,只會讓問題變得更複雜。

莫拉克風災,讓多年來缺乏流域經營,橋路共治的觀念,總算進入了防災單位的腦袋裡,如今老天爺又下了一道更難的習題,山區道路的不可預測性,要如何解決防救災的困境?還在考驗管理者的智慧。

梅姬的共伴豪雨,讓許多隱藏在山林背後的問題,一夕爆發。是天災,也是人禍。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