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避免助長長期失業 丹麥緊縮社福安全網 鼓勵民眾積極謀職

鉅亨網李家如 綜合外電



丹麥打算緊縮社福安全網 (圖:哥本哈根街景 張大仁攝)

金融海嘯爆發至今,世界各國失業問題不斷擴大,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民眾日益增加。


問題在於,良好的社會福利似乎讓失業者對重新就業顯得興趣缺缺,索性靠著失業金過活,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

來看看擁有極佳社會福利制度的丹麥,多年來,該國總設法將失業率維持在非常低的水位。

2 年前,金融危機爆發後,為避免人們坐領失業救濟金而不願積極求職,丹麥將社會福利制度做了些許調整,把失業救濟制度由原先最長 4 年期限降為 2 年,要讓失業者感受到壓力。

經過調查,擔心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期限步步逼近,民眾果然更積極尋找新工作。現在丹麥政府更打算採取其他措施,讓民眾更快擺脫政府的社福安全網。

《紐約時報》報導,丹麥財政部長 Claus Hjort Frederiksen 一語道破:「殘酷的現實是,當你失業時間越久,就越難再找到新工作。」他強調:「發放 4 年的失業津貼實在過於奢侈,政府不能再這樣坐視不管。」

就在上個月,美國參議院通過延長失業救濟金法案,國內對如何解決長期失業問題的爭論也隨之展開。專家認為,政府的措施反而助長長期失業,成為民眾重新就職的最大阻礙,更可能拖垮國家財政。

其他飽受債務纏身的國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內失業率同樣長年居高不下。對此專家建議,這些應該效法丹麥,採取「彈性保障」制度。

儘管丹麥努力在就業市場靈活性與勞工保障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丹麥最大工會組織主席 Kim Simonsen 卻抱怨:「以往我們著名的彈性保障模式,到現在卻讓人覺得缺乏靈活度,更讓人沒安全感。」

可以肯定的是,丹麥並不會取消國內施行的社會福利制度,該國民眾 50% 的收入必須拿來繳稅,但人民對此少有抱怨。因為良好的社會福利體力會提供他們完整的失業救濟、養老、醫療與其他福利。有報告甚至指出,丹麥民眾是地球上最快樂的人。

雖然人民的工作權受到政府保障,即使失業也能領取救濟金。但民眾也必須參與培訓與就業訓練,以便盡早重回職場工作。

過去,丹麥民眾也不怕轉換工作,有了社會福利制度的幫助,這些人不需要擔心房租與其他日常生活問題,只要把心力專注於轉換新跑道即可。

兩年前的金融危機爆發後,造成大量工作機會流失,丹麥政府不得不提供更多短期工作機會與加強工作訓練。目前丹麥失業率為 4.2%,雖然遠低於其他歐洲主要國家,但相較兩年前的 1.7% 水準,卻是遠遠多出一倍。

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許多丹麥企業以短期工作計畫名義聘雇勞工,費用則由政府負擔,這項計畫允許雇主減少工作時間,讓他們可以在經濟狀況不佳時留住高技術人才,無須因財務壓力解雇這些優秀員工。

對此,丹麥政府認為相關計畫實施的很好,但工會卻對政府收回安全網的措施感到不安,正積極推動企業裁員前將提早 1-3 個月告知員工的規定期限拉長計畫。

對於這項建議,商界人士擔心,如果工會希望雇主能在更早之前發布裁員通知,反而會讓企業失去即時應變經濟情勢的彈性與能力。

Inger Skouby 是名護士,今年 58 歲。4 年前,她病倒了,隨後辭職。之後他花了 1 年的時間治療身體,費用由國家支付,並領取失業幾付。病好之後,Skouby 接受國家的技術培訓,找到一份電話行銷的工作,但金融危機爆發後卻被解僱了。

再度失業 Skouby 這回發現,政府的規範變多了,不僅要求失業者每週提出工作申請,和就業輔導員開會,還得不斷接受培訓。

今年 30 歲的 Lisbeth Halvorsen 則是首度失業,他在上個月遭到解僱,隨後兼職工作同樣屆滿期限,現在他每天都努力的投遞履歷,希望能儘快找到工作。Halvorsen 還發現,政府創造了很多鼓勵措施。

的確,丹麥政府為了改善工作活化計畫,將某些業務外包給私人公司,每當新增一個人接受職業培訓或找到新工作,這間公司就可獲得獎金。

對此,丹麥財長認真的表示,目前一些改變的政策措施,是希望可以打好穩固的基礎,讓更多人在經濟復甦後能迅速找到工作。「我們預計要在兩年內走出這場危機」。他強調:「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