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彰顯大國博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09-12-17 08:30
日前,110多個國家領導人陸續抵達哥本哈根參加氣候變化大會,為了本國利益各國代表在談判桌上激烈交鋒,但同時各國的共識也在不斷增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所有國家共同的責任,這是氣候談判的基本前提,也是達成協議的基礎。
據中國證券報12月17日報道,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6日抵達哥本哈根,在這兩天還將有11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陸續到達這個北歐城市。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各國氣候變化談判的底線,更代表了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各國經濟的發展戰略。哥本哈根博弈的結果,在決定未來地球溫度的同時,也將決定全球經濟的新格局。
西方博弈“名與利”
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帶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光環來到哥本哈根,人們也期望它能夠帶來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密匙。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奧巴馬的答案:美國是否還將進一步提高減排目標,美國目標是否寫入國際協議,美國將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多少資金。歸結到一點,美國是否愿意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發揮領導作用,奧巴馬“綠色新政”的誠意到底有多大。
美國正處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十字路口”,幾個問題在談判桌上遲遲沒有給出答案,也正反映了美國選擇在經濟發展戰略上的躊躇。2001年布什總統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是由于國會的否決,更是由于美國利益集團的反對。美國強大的石油財團等不希望背負減排的責任,更不希望看到可再生能源搶奪現有的市場。8年后,某些事實依然沒有改變,與歐洲相比美國新能源技術也并非領先,在國際競爭中并不占優勢。雖然歷史累計排放量世界第一,但奧巴馬將面臨一個選擇,是否將本國經濟競爭引入一個不占優勢的戰場。
奧巴馬的“綠色新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哥本哈根大會上,美國太陽能協會15日舉行的一場研討會恰如其分地體現了美國新能源行業面臨的尷尬。這可以說是會場中“最冷清”的研討會,上百個座位的大廳中聽眾不到十個人,美國太陽能協會在大會上抱怨:美國政府每年為石油行業的投入是720億美元,而在太陽能的開銷僅有幾億美元;美國太陽能發展的一些基礎條件如入網、用地、定價等方面都尚未解決;美國太陽能的發展不僅落后于德國、西班牙,甚至落后于中國、印度。新能源企業還需要與傳統能源進行激烈的博弈,但如果美國政府在新能源發展上不夠積極,很難相信他們能夠提出“有雄心”的減排目標。
相比之下,歐盟承諾減排的額度要遠高于美國,為了讓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歐盟也在本輪談判中首次承諾未來三年拿出72億歐元。歐盟的“積極”姿態,除了要重新爭取“道德模范”聲望、展現《里斯本條約》生效后的統一新形象,更是看到了氣候談判背后巨大的經濟利益。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一直是環保領域的急先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歐盟國家掌握了全球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核心技術,并擁有了一大批跨國性新能源企業。從歐盟的利益考慮,全球高標準的排放額度將意味著一個數以萬億計的龐大市場。歐盟還極力要求一些“先進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正是由于這些國家不僅當前排放量比較大,而且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將是這些低碳技術的主要市場。
而其他發達國家如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跟隨美國和歐盟立場“取其次者而從之”,對于自身減排義務消極抵抗,努力鼓吹發展中國家承擔減排義務。這些國家隨著減排額度的提高,減排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不愿承擔更多減排義務。他們卻從地緣政治等角度考慮,試圖牽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其動機不得不讓人懷疑。
南方國家博弈“生與死”
在此前的談判中,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主動提出了減排行動計劃。這既是對國際社會負責任,同樣也是出于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冷戰結束后新興國家迅速崛起,他們在經濟發展中也認識到,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西方工業模式無法解決各國龐大的資源、就業等壓力,選擇低排放、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各國發展的內在需求。
同時,發展中大國并不接受發達國家提出的過高的、強制的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堅持,無論是從歷史責任、發展階段還是現實能力看,都不能承擔與西方等同的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不能被剝奪,這同樣關系到國家的核心利益。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發展中國家在談判桌上進行了激烈的斗爭。77國談判代表一度憤怒離場,非洲集團也提出要求暫停談判,小島國圖瓦盧首席代表伊恩?弗萊在上周五大會上說,“今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我哭了……我們國家的命運掌握在你們的手里”,發言時這位年過半百的漢子眼噙淚花、聲音哽咽,全場無不動容。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當前的減排目標,圖瓦盧將在50年后成全球首個沉沒的國家。正是在兩年前“巴厘路線圖”受阻時,弗萊直言,“你們美國人,要么繼續充當領導作用,要么就離開會場,不要阻礙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最終迫使美國改變初衷接受了巴厘路線圖。
在談判中,發展中國家也積極協調立場,在一些核心問題上向西方國家統一施壓。在談判中,中國還積極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為發展中國家爭取發言權,特別是照顧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小島國等地區的利益。比如在資金問題上,發達國家也極盡分化之能事,稱中國有上萬億外匯儲備不應當獲得資金援助。對此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明確表示,我們爭取資金問題是為了整個發展中國家考慮。中國展現了大國形象,也贏得了發展中國家的尊重。
行業博弈“興與衰”
“碳排放”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氣候談判的結果也將影響不同行業的競爭格局。在會場各處,同樣活躍著各大跨國公司的身影,新興行業也在努力爭取發展空間,成為哥本哈根大會上另外一個戰場,許多行業談判的激烈程度甚至超過主會場。
比如在航空和航海業,西方國家試圖率先拋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當前談判形勢相當緊張。比如按照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提議,各個航空公司的排放標準不應當考慮國家因素,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不做區分。在上周舉行的一場開放式討論會議上發生的一幕便是,在航海討論中中國代表怒斥必須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主持人以時間為由打斷中國代表發言;而在航空討論中,主持人面對中國代表高高舉起的雙手視而不見,直接取消了問答環節。中國代表對此進行了抗議,發展中國家也堅持,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和國際海事組織都是聯合國下屬機構,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當前西方各國尚未從經濟危機中復蘇,發達國家以環保為名的保護主義也大量出現。新興發展中國家大都是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發達國家為了保護自身市場不惜采取碳關稅、技術壁壘等,目的就在于保護本國利益集團,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同時,當前世界各國已經達成共識,低碳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渠道。在經濟危機之后,全球正在醞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以低碳、綠色為特點經濟新模式正在形成,不同行業之間博弈也正在展開。與各國推脫減排義務等不同,有些行業卻樂于成為減排急先鋒。
國際風能理事會在哥本哈根大會上表示,發達國家當前減排承諾的相當大一部分單靠風能發電就能夠實現。據理事會測算,到2020年全球風力電力將實現減排15億噸二氧化碳。按照發達國家目前提出的減排指標,風能單一行業的減排就相當于發達國家承諾總體減排量的42%到65%。風電等新能源行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全球減排指標,這樣風電行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實際上,作為本次大會的東道主,丹麥的支柱產業之一就是風力發電機組制造。在全球前十大風力發電機組生產企業中,丹麥就占據了六個,因此丹麥對于舉辦峰會的積極性也就不難理解。在會場各處布滿丹麥風電企業的宣傳廣告。在離會場不遠處,世界第一大風電企業丹麥Vestal公司還臨時豎起了高達70余米的風力發電機組,不僅為本次大會提供電力,也成為了最大的廣告,瞄準了會場中的數萬名參會代表和媒體。
大國戰略博弈同樣需要妥協的精神。為了本國利益各國代表在談判桌上激烈交鋒,但同時各國的共識也在不斷增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所有國家共同的責任,這是氣候談判的基本前提,也是達成協議的基礎。正如大會主席、丹麥氣候與能源大臣康妮?赫澤高所言,在當前的談判中,“妥協”應當成為一個關鍵詞,各個國家都需要妥協的精神。
(付影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