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專家解讀五中全會公報“關鍵詞”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全面解讀擴大內需、推進改革、城鎮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等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關鍵詞。
據中證網10月18日報道,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于18日正式出爐。擴大內需、推進改革、城鎮化……針對諸多經濟社會發展“關鍵詞”的公報表述,中國證券報采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
內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范劍平:“十二五”期間的一個重要政策意圖是,將經濟增長原先過于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提振消費的含義一方面包括提高消費率,另一方面則是繼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對于提高消費率,目前的樂觀估計是“十二五”期間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在前些年我國消費率連續下滑的背景下,事實上如果每年提升0.7-0.8個百分點也是可以接受的。
李慧勇:未來五年間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自2011年開始,中國有望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上升周期持續3年左右。強調擴大內需,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三大需求協調拉動經濟的局面,屬于經濟結構轉型的應有含義。
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
范劍平:相對于土地、基礎設施等要素的“城鎮化”,事實上人的城鎮化是最重要的,這意味著要還原城鎮化的本質,城鎮化不能“見物不見人”。城市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將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這就要求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避免由此引發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形成新的二元經濟結構。
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李慧勇:本次公報首次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包括演藝業、動漫業、文化娛樂業、游戲業、文化會展業、文化旅游業等。
范劍平:國家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前者屬于政府公共服務范圍,后者則屬于市場產業范疇。對于文化產業而言,進一步放松管制和激發活力,除了可以為居民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產品,拉動經濟發展,還有助于在國際上增強我國的軟實力。
收入分配——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范劍平:調節收入分配比重,有兩個重要的目標需要在“十二五”期間關注。首先是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其次是勞動者收入增長不慢于生產率提高的速度。
李慧勇:十二五期間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望取得新進展。公報提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此前熱議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可能將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此外還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平等也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之一。“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從多角度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經濟體制——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
范劍平:盡管在一些領域進步明顯,但從整體來說,“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對于“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做出制度上的帶動,將是最好的選擇。
李慧勇:對于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法,本次公報措辭比以往更為強烈,顯示國家希望能夠在“十二五”期間能夠取得成效。
(毛崇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