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需要保持一定的過剩產能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2009-12-12 10:51
2009年中國經濟的亮麗表現,並不能掩蓋中國經濟的結構問題。經濟繁榮時期,中國積累了過多產能過剩問題。工信部、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多次聲明,國務院還專門就產能過剩問題召開了常務會議。
目前不僅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部分新興產業也存在過熱或過剩傾向。在我國分類統計的24個工業行業中,有21個行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產能過剩現象,其中以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六大行業產能過剩最為嚴重。8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中國目前部分產業結構調整進展不快,一些行業產能過剩、重複建設問題仍很突出,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重複建設傾向;當前要重點加強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行業發展的指導。為調控和引導過剩產業正常發展,國家有關部門相續出台了多個相關措施,國務院專門為此下發了國發(2009)38號文件。
在市場經濟中,保持一定的過剩產能余量,通過在生產者之間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是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也是最佳的社會資源配置結構形式。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的過剩產能實際上並不嚴重,過剩產能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結構落後問題。
正常情況下,產能利用率一般可以達到80%,超過85%,行業需求就顯得很旺盛,需求就有可能出現不能及時滿足的現象,而當產能利用率低於75%時,供過於求和產能過剩現象就會出現。可見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是一個短期概念,經常發生轉化,產能平衡的區間通常很狹窄。
即使是被工信部點名的產能過剩行業,我國的產能過剩率也並不很高。我國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76%,僅是觸及正常產能利用率的下限,最多只能說是出現產能過剩苗頭;水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是75%,同樣也是觸及正常產能利用率的下限。2008年我國水泥產量是14億噸,產能是18.7億噸,其中落後產能是5億噸,如果淘汰掉落後產能,那麼產能將不足。對於新興材料(多晶硅)和新設備(風電設備)行業來說,主要問題是國內需求不足,產品大量出口,相當於出口了大量稀缺能源和資源。
因此,我國的產能過剩現象,總結起來是總量上過剩並不嚴重,主要問題是行業內部落後產能佔比過大,擠壓了先進產能的發展空間。這樣,隨著我國淘汰落後產能的進展,以及經濟的繼續回升,產能過剩迅速轉變為產能不足的可能性較大。
可見,我國當前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基本上屬於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落後的問題。顯然,解決產能過剩當前不是一個好時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肯定要讓位於經濟增長。回顧歷史,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後,中國本應有意識地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國際經濟分工中有意識地向價值鏈的中心和上端運動。但我們過去卻只注重規模擴張,只是在低水平進行經濟總量的擴張,雖然普通製造能力的擴大,可以帶來就業和產值迅速提高的直接效益,但卻沒有提高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