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姓社姓資”魔咒為何仍在中國不時顯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30 08:22
一組奶農用牛奶澆地的圖片在網上熱議,圖片稱:“1月9日,河南新鄉一養殖小區,奶農用鮮牛奶澆地,每天有1噸牛奶倒進下水道。”據調查,此事是在新鄉市牧野區的綠瑩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奶牛小區,這里有26戶養牛專業戶,有1000多頭牛。當時,合作社每天約有6.5噸的產量,但收奶企業只能消化5.9噸,賣不掉,保存成本高,只好倒掉。
這只是個個例,並不能由此斷定全國普遍出現牛奶過剩態勢。
從全國看,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牛養殖業以散養為主的模式和體系被打破了,奶牛養殖業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散戶不斷退出,規模化養殖開始快速發展,產奶量持續攀高,高投入、高產出的養殖方式,以及養殖成本的攀升使原奶平均價格不斷高漲。國內原奶不夠,進口奶粉自然就多了起來。正好趕上國際市場原奶價格大幅下降,傳導到國內就造成國內原奶價格下降,供過於求開始凸顯。2013年,原奶從每公斤6元跳水到3.9元。
這是一個簡單的市場周期循環,由國際傳導到國內,經此必要的消化,原奶供求將取得新的平衡。
但問題是,意識形態的魔咒套了上來:“姓社姓資?”
從小我們就受到教育,資本主義是萬惡的,資本家為了賺取利益,敢於踐踏一切法律道德,敢於冒下地獄的風險,在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入臭水溝,也不愿意捐獻給饑餓的兒童,資本家甚至用多余的棉花來修公路……
今人對這些說法已不感興趣,只問一句就夠了:可以免費把牛奶捐給饑餓的兒童呀,但誰出錢保鮮、運輸?
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是簡單的費用問題,是現實的錢的問題。
姓社姓資不僅是改革開放前的一條紅線,之后的1991年,更是各種政治勢力借以角逐的抓手。
1991年1月,鄧小平到上海過春節。他認為,在那場風波中,學生提了各種各樣的口號,但是沒有一條口號是反對改革開放的,這就說明改革開放是完全符合人心的,所以一定要抓住改革開放。他再一次提出不要一講市場經濟就認為是資本主義,一講計劃經濟就認為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和計劃都只是一種經濟手段。
從1991年2月15日起,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連續發表了4篇文章,其中第三篇是《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這篇文章講到,要進一步擴大浦東的開發開放,應該引用一些類似自由港的特殊政策,比如,建立保稅區、造就“社會主義香港”的嘗試。對於這一類政策,我們要敢於冒險,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如果我們仍然囿於“姓社還是姓資”的詰難,那我們就邁不開改革開放的步子,坐失良機。
有人不高興了,興師問罪,如《當代思潮》、《真理的追求》、《高校理論戰線》等,刊文《改革開放可以不問姓“社”姓“資”嗎?》、《問一問“姓資還是姓社”》等。
看到這些爭論,今人恍如隔世。但錯了。據說是2005年的考研題:“倒牛奶事件”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農場主將牛奶倒進大海有什么區別?官方的答案是: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后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鮮奶銷售渠道不暢導致的結果,不是經濟危機的征兆。
這如何掰得清?我們只知道,當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襲來時,中美兩國政府施用手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寬鬆貨幣,刺激經濟。到底誰是經濟危機?誰是銷售渠道不暢?誰姓社誰姓資?
不要以為“姓社姓資”的糾結已經遠離我們,今天倒奶了,又有人祭起了這個魔咒。
年初李嘉誠把自家的產業遷往開曼群島,成了“外企”。加之這兩年李家產業撤離內地和香港,引發大波。那么,李嘉誠姓社姓資?如果他留在內地和香港,他就姓社?反之就姓資?三歲小兒也不信。
從李嘉誠來說,遷冊開曼群島自有道理,離岸避稅,外匯進出方便,重組上市便捷,司法環境透明,利於增加派息,為子孫鋪路,等等。他就是資本家,姓資也是本分。
稍一算,內地的“外企”還真不少,綠城中國、恒大地產、匯源、蒙牛、騰訊、搜狐、百度、盛大、阿里巴巴、前程無憂、巨人網絡、新浪、網易、人人、奇虎、聯想、360、中國聯通(600050,股吧)、銀泰百貨、百麗國際、新世界百貨,都在開曼群島開了戶。他們姓社姓資?
再說李兆會。12年前,2003年1月22日海鑫集團老板李海倉在山西聞喜縣被槍殺,當年22歲的李兆會正在澳大利亞讀書,匆匆回國救駕接班。2003年10月公布的胡潤百富榜上,李兆會以24億元人民幣列內地第19位。
當年海鑫集團之於聞喜縣,遠大於中石油、中石化之於中國。聞喜縣縣委書記董鵬翔曾在干部會議上說:“你們每天的3個饅頭,有兩個就是李海倉給的。”
但不幸,之后10年李兆會名聲大壞,李家帝國氣喘吁吁,債權人堵門討債。2014年6月24日,海鑫集團宣布破產重整。敗家呀,好一個反面教材。究其原因,有說李兆會不專心經營鋼鐵,卻熱衷搞多元化;又說不塌心做實業,只想玩資本賺塊錢;還說紈绔子弟,搞企業內斗;甚至,漂亮老婆傳說中的數億分手費也是原因之一……
然而有媒體花費月余時間,從公開資訊中查閱梳理了李兆會自2005年以來進行的資本投資及套現動作,最終發現,李兆會確實在資本市場里悠悠蕩蕩,但是個大贏家。近10年間,李兆會不僅大舉殺入民生銀行(600016,股吧)、興業證券(601377,股吧)、光大銀行(601818,股吧)、山西證券(002500,股吧)等股票,入股民生人壽、銀華基金(博客,微博)等金融機構,還在二級市場涉足新能泰山(000720,股吧)、萬向德農(600371,股吧)、益民集團(600824,股吧)等股票,僅民生銀行、興業證券兩項股權投資,獲利就在30億元以上,他的整個股權投資,至今仍有超過40億元的浮盈。
至此,我們如何評價李兆會?如果他堅持搞實業,堅守父業鋼鐵,他就姓社嗎?
但世道不允許他按照父輩的腳印走下去。民企貸款難,經營難,賺錢難,千人規模的實業,可能還不如一個小房蟲賺得多。國進民退,山西煤老板繳槍了,山東日鋼杜雙華夢碎了,浙商也紛紛放棄辛苦創下的家業,炒房,玩資本,怕了實業了。具體到鋼鐵行業,是否到了下滑周期,凄風苦雨,天皇老子都救不得。2009年7月,國企吉林通鋼引進民企建龍集團救急,接任的總經理竟被憤怒的員工毆斃。
這李兆會火眼金睛,早幾年就預料到實業和鋼鐵的窘況而自愿轉身?不能斷定。但可以斷定的是,李兆會並沒有早早決然抽刀,壓縮鋼鐵產能,乃至清盤父業,卻一直耗到今天。或許,海鑫集團給了聞喜縣三個饅頭中的兩個,李兆會也想顧及?
中國已經新常態了,但老的魔咒還會不時跳出來,不時地顯靈。
- 安全可靠的多資產平台!靈活槓桿 免費模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