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經濟復甦存在五個不確定因素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參考報)


我國經濟復甦面臨著哪些不確定因素?在「一攬子計劃」實施一週年之際,權威人士對此進行了剖析。

世界經濟存在W型雙底衰退的風險

世界經濟復甦的基礎不穩固,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極為不利。10月30日,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宣佈關閉9家銀行,創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單日銀行倒閉最多的紀錄,至此,今年全美共有115家銀行倒閉。然而剛過一天,有著101年歷史的美國中小企業商業貸款機構——CIT集團11月1日就遞交破產保護申請,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五大破產案。

「這一輪金融機構的倒閉潮,是一個不祥之兆,表明金融體系仍然沒有康復。」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錢立偉說,「我對世界經濟的復甦前景不太樂觀,目前仍不能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導致危機爆發的主要矛盾和制度性根源還沒徹底解決,主要經濟體的失業率過高、通脹預期加重、公共財政狀況失控等負面因素無法在短期內緩解。9月份美國失業率達到了9.8%,為26年來的最高;一些國家已開始加息,美元持續貶值,通脹預期正在加重;目前全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巨額赤字。「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世界經濟二次探底不可避免。」

明年物價走勢有不確定性

去年以來我國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對「保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回暖,市場通脹的預期開始升溫,引發人們對明年物價上漲的擔憂。

統計顯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7月份環比由下降轉為持平,8月、9月份環比分別上漲0.5%和0.4%。工業品出廠價格(PPI)9月份環比上漲0.6%,已連續6個月上漲。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表示,目前不存在通貨膨脹問題,但存在著通脹預期,「對通脹預期要給以高度關注。」

錢立偉表示,實際上,目前全球都面臨著通脹預期加劇的問題。近半年來全球股市、黃金、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強勁回升勢頭。國際油價也從最低點的30多美元升至80美元左右。

中國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發佈的《2010年宏觀經濟與政策走勢分析》認為,明年我國發生溫和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存在,貨幣政策將趨於謹慎。

該課題組認為,影響我國物價走勢的因素主要有四個:一是經濟回升,總需求趨旺;二是全球和國內流動性充裕,物價上漲存在貨幣基礎;三是公用事業改革加快,水、電、氣等調價措施出台;四是以肉、禽、蛋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恢復性增長。「在這些因素影響下,預計明年上半年CPI保持在3%以內,但二季度以後很可能突破3%,全年增長在3%-4%之間。」

外貿出口不確定因素較多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國的出口形勢出現了積極變化,外貿降幅能進一步縮小。但我國的外貿發展中不確定因素還較多,外需恢復緩慢,貿易保護摩擦不斷。

據統計,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15578億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8466億美元,下降21.3%。

「目前我國進出口同比負增長不斷收窄是一個趨勢,預計到11月和12月出口同比增速可能實現正增長。」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說:「但現在國際市場的外需恢復不夠強勁,這是我國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

除了外需恢復緩慢之外,貿易保護也對我國出口形勢帶來不利影響。商務部10月30日發佈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指出,展望2010年,在國內壓力下,主要經濟體將繼續出台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貿易保護主義將日益加劇。

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局長楊益日前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產品發起88起貿易救濟調查,涉及金額約102億美元。今年1至8月,G20成員對中國共發起貿易救濟調查73起,同比增長27%。

褚建芳說,這些貿易救濟調查雖然所涉金額不大,但對出口環境造成干擾,可能引發其他地區的「跟風」,對我國出口商的預期造成影響。

民間投資能否跟進很不確定

有關人士分析,隨著中央和地方的大規模投資計劃的完成,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出現回落。接替政府投資力度減弱的民間投資能否及時跟進,成為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不確定因素。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外部需求嚴重萎縮、企業投資信心和投資意願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我國推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大規模增加中央投資,出台了4萬億元投資計劃,這成為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彌補有效需求不足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認為,中國經濟一直存在過度依賴投資的問題,現在社會投資比重仍比較低,要考慮發展的可持續性,應當採取措施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

「保持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至關重要。」左小蕾說:「我國投資結構要考慮拉動民間投資,否則中國經濟增長將遭遇瓶頸。」

諸建芳認為,激發民間投資,需要放寬民間資本的准入限制,打破行業壟斷,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壟斷性、公益性領域。同時,要改善中小企業發展和個人創業的融資環境,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和信貸支持力度。

過剩產能「消腫」有不確定性

10月1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部門聯合發佈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信息,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六大產能過剩行業成為今後調控重點。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研究了這一問題,要求必須「在保增長中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

對這些行業,國家有關部門已決定原則上不再批准其擴大產能的項目,同時將進一步提高相關產業的能耗、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門檻。

據分析,這六大產能過剩行業能否順利「消腫」,事關我國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大事,但存在不確定性。當前世界各國都在著手調整經濟結構,為後危機時代的經濟發展做準備。如果我國仍停留在原有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上,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