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廣告無所不在 「目標廣告」全面分析你的生活

鉅亨網鄭杰 綜合報導


儘管有人質疑廣告的影響力,但我們現今的社交空間可說是被廣告入侵到最高點。

《洛杉磯時報》報導,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AYTM 調查,有超過 50% 的 Facebook 用戶表示他們從未注意到 Facebook 頁面上出現的廣告,或是認為這些廣告無涉於他們。而 Facebook 的應變之道就是增加用戶頁面訊息上的廣告內容比例,Facebook 推出了「動態贊助」廣告 (sponsored stories),一旦使用者在某企業產品上按「讚」,那麼這個動態就會出現在使用者的親朋好友動態頁面上。


Facebook 顯然就是要把廣告包裝的像是使用者朋友自願背書的一樣。Facebook 就是要讓廣告徹底的入侵我們的私人生活,他們認為這是吸引注意力廣告的關鍵。

調研機構 EMarketer 分析師 Debra Aho Williamson 表示,和周遭朋友有關連的廣告較為有效,不過這也不是新鮮事,一般來說知道朋友最近對什麼事情感興趣,的確會對個人造成影響。

毫無疑問,如同報業、廣播業、唱片業一樣,廣告業也因為科技日新月異而嚴重衰退。

近日來,廣告業出現了幾項不利的指標消息,特別是在線上廣告方面。首先是通用汽車因為懷疑效果,決定將撤下在臉書上的所有付費廣告;再來是,微軟上周認列了收購線上廣告公司 AQuantive 的所有損失。

然而,美國的線上廣告收入今年預計首次超越所有印刷廣告,這也讓廣告主明瞭,他們還是必須要在網路廣告上佔有一席之地,只是他們不確定到底該怎麼做。

難以忽視

廣告某種程度來說很煩人,但是廣告過去一直有自己歸屬的地方,電視廣告出現在幾分鐘的廣告時段內、報紙和雜誌廣告有自己的廣告頁面或是出現在邊欄,網路頁面上廣告則會佔據橫幅或有自己的廣告區。這些對行銷來說這是一大問題,因為人們可以選擇忽視這些廣告區,可以轉台、快速翻頁、跳過頁面。

廣告的重點就是要讓增生的廣告絕不能被忽視,也因此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開始出現廣告商品的跑馬燈、美國報紙的廣告開始由廣告頁面移到頭版,而多年前就有研究報告指出,「使用者會主動的避免觀看網路橫幅廣告」,也因此現在打開螢幕就會出現佔據整個頁面的廣告逼得你不得不看,直到你點閱後才會消失,且這些廣告又播影片又放音樂,讓你避無可避。

某種程度來說,這些努力其實值得我們同情,甚至是寬容。一般大眾和訊息提供者達成的談判就是,這些以低價提供資訊的業者必須能以廣告來貼補他們的支出,我們越忽略這些資訊,他們越大聲希望博得注意。

狗仔挖挖挖

而更值得關注的議題是有多少廣告靠著入侵我們的隱私賴以為生。不久之前,所謂的「目標廣告」指的還是在卡通頻道播玩具廣告、在專業冰球雜誌上放冰球用具廣告這種類型,沒有人說這些廣告應該要良心不安之類的,但今時今日廣告目標卻是不斷挖掘個人的私人歷史以方便將廣告置入觀眾心底。

雖然廣告主想且也能將廣告無遠弗屆散布,然而,過度深入和目標取向的廣告不見得對銷售有正面效應,其實,這樣目標取向、仰賴分析的廣告,行銷者需要比以往具備更多理解和分析資訊的能力。

因為所謂「目標廣告」,專門針對使用者的上網習慣、搜尋關鍵字、購物紀錄等來設定廣告客群,但是這些分析卻容易判讀失誤失準,反而獲得反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搜尋某關鍵字到底是因為喜愛,還是工作需求?或是依據購物紀錄推薦相關商品,就真的能夠投其所好嗎?或許,這些廣告的針對性還不一定比隨機廣告來的高。

分析失準的「目標廣告」只會造成更大的浪費,廣告主很有可能只是白花錢而一點效益也沒有得到。現在的廣告環境可以算得上是「人人有責」,每個人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是廣告目標,且也成為了直接影響親友的廣告仲介,也因此就無怪乎廣告主瞄準這一塊區域進攻了。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錢賺,廣告主就會盡其所能把全世界都推銷給你。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