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處結構調整關鍵時刻 將謀劃高質量增長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會作出判斷和部署。方方面面的信息顯示,保增長取得顯著成效的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為了未來長遠發展,要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多下功夫。
中新社援引新華社12月5日的報道稱,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中國經濟巨輪如今駛入一個新的關口。在仍暗流湧動的世界經濟環境中,如何把准未來航向、增添持久動力,至關重要。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會作出判斷和部署。方方面面的信息顯示,保增長取得顯著成效的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為了未來長遠發展,要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多下功夫。
「最為困難」的一年取得「極為不易」的成績
一度人稱「救火隊長」的浙江省義烏市幫扶企業穩定健康發展辦公室賈貴南,如今告別了白天黑夜連軸轉、週末也不能休息的「應急」生活,基本可以按時下班、可以休週末了。他手下的幫扶辦工作人員,也從20多人減少到七八個。
這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幫扶資金鏈斷裂企業而設立的政府機構,如今打算在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發展方面多做些工作。在浙江義烏這個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發生的轉折性變化,生動地折射出一年間中國經濟形勢的巨變。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今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砥礪奮進、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我國經濟回升向好趨勢不斷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取得這樣的成績極為不易。
「中國經濟實現8%以上的增長已無懸念,全世界的經濟學家形成了共識。回想年初,對經濟走勢有『V』形、『U』形、『L』形、『W』形等爭論,很多人很悲觀。現在爭論平息,中國經濟成功實現了『V』形反轉。」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為世界經濟擺脫危機作出了巨大貢獻。
環顧全球,經濟復甦的腳步緩慢而曲折。雖然三季度發達國家經濟形勢出現好轉,但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今年全年美國經濟將萎縮2.5%,日本和歐元區將分別萎縮5.3%和2.5%。「金磚四國」中,俄羅斯經濟仍處於深度負增長狀態,巴西和印度的增長率也明顯低於中國。
剛剛結束中國之行的世界銀行集團高級副行長托馬斯認為,從規模看,中國一攬子計劃是最大的。「中國應當得高分,因為中國是把這些政策付諸實施最及時、力度最明顯的國家之一。」
「在外部環境這麼困難的狀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沒有一攬子計劃是不可想像的。」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指出。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虹對此深有感觸。今年國家出台了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小排量汽車減半徵收購置稅、汽車下鄉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上汽集團今年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5%,有望成為世界第八大汽車集團。
返鄉創業的湖北黃石農民王家喜同樣深有感觸。他不但獲得了政府提供的免費創業培訓,還拿到5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所創辦的花卉種植園面積達到30餘畝,並開始打造自己企業的品牌。
「『保八』成功不但給人們信心和力量,而且為下一步的結構調整工作創造了條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
新老挑戰相互交織考驗「十一五」收官之年
同眾多中國外向型企業一樣,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排名第二的上海港2009年業績下滑。曾經多年保持25%左右增幅的集裝箱業務,今年一季度環比下降18%。二、三季度環比緩慢增長,但同比仍在下降。
「等待出口恢復到危機前的增速是不現實的。我們的集裝箱外向依賴度百分之七八十,港口產能過剩問題凸顯。」談到明年的困難,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戌源十分清醒。
雖然最糟糕的時刻已安然渡過,但中國經濟離走上健康的復甦之路顯然還有一段路程。保持清醒頭腦、周密謀劃明年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任務迫切。
在中共中央日前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的新老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難度進一步增大。
外需還在持續萎縮。歐美高達10%左右的失業率,極大地抑制了他們的消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阿羅拉表示,隨著外需明顯萎縮,中國未來如何維持高增長成為一大挑戰。
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依然不足。前三季度7.7%的經濟增速,7.3個百分點來自投資,經濟回升主要還是依賴政府和大型國企固定資產投資拉動。與投資的高歌猛進相比,我國居民消費率不僅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中國經濟延續了長期以來發展粗放、結構失衡的強大慣性。在鐵礦石進口依存度高達50%的情況下,全國鋼鐵已有和在建產能達到7億多噸,而全球今年需求量一共也就11億多噸。在經濟「V」形反彈時,鋼價卻走出了兩起兩落的「W」形。
「上一輪的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是重化工產品短缺刺激起來的重化產業的快速增長。現在這種短缺不復存在,資源環境再也不能支撐,慣性發展思路必須調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說。
結構失衡,已成為橫亙在中國經濟復甦道路上的一塊「心病」。這種失衡還包括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過於向企業和國家傾斜,城鄉二元結構尚未真正打破,非公經濟在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等領域遭遇「玻璃天花板」……
一些新的矛盾也暴露出來。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副院長王一鳴表示,儘管從價格指標上看,目前仍處在通縮局面,但資產價格的快速上升引發了通脹預期。隨著美元貶值趨勢越來越明顯,國際能源原料價格大幅上升,輸入型通脹壓力中國將不得不防。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這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於進一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為「十二五」時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需要更加周全地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
謀劃長遠迎接高質量的新增長
今年11月份,國內IT應用軟件與服務器供應商浪潮集團斥資40億元,在濟南建設國內一流的光電子產業園區。而三個月前,他們剛以3000萬元投資「抄底」收購了全球存儲巨頭德國奇夢達公司中國研發中心。
「巨資進軍光電子產業,是集團搶佔未來發展先機,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舉措。收購研發中心使我們擁有了國際一流的集成電路設計團隊。」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對記者侃侃而談企業的未來。
危中有機,大的危機後往往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應急」僅僅是危機處理的最初一步,而如何抓住危機後的大變革帶來的新機遇,才是最為關鍵的。現在,在中國經濟企穩向好趨勢不斷鞏固之時,應當著手研究一些事關長遠發展的事情。
溫家寶總理日前在上海、江蘇考察時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後我國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加快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資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
「自主創新是經濟轉型的關鍵。」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發達國家在推動綠色經濟,對中國是個壓力,但實際上也是中國所必需的。中國經濟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領域有待突破。
世行高級副行長托馬斯建議,中國下一步應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附加值更高的服務業和新能源產業,並使之成為「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支撐點。
走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記者隨處能感受到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的欣欣向榮氣息——邁瑞、騰訊、比亞迪等正成為國內生物醫療設備、互聯網綜合服務、儲能材料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龍頭企業。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在為迎接「後危機時代」的新一輪增長週期的到來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要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抑制產能過剩、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外,當務之急還應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促進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指出,要進一步擴大消費,應當加快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和再分配調節,從而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在下一步宏觀調控中,應將短期調控政策與中長期目標更好地結合起來,促進中國經濟盡快轉型。
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時已經提出五個「更加注重」。人們期待著,對這些事關中國經濟發展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重大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周密的部署。
「中國經濟保持一定增速並不難,真正的難題是調結構。」姚景源認為,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下一步應當把更多精力放在調結構上,為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週期的到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李雲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