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推進旱作農業上水平綜合生產能力上台階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09年8月7日 10:42
農業部召開北方旱作農業現場會,提出要全面推廣實用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推進旱作農業上水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台階。
農業部網站8月7日消息,目前我國沒有灌溉條件的旱作耕地近10億畝,每年約有5億畝左右的土地受旱,成災面積在1.8億畝以上,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8月5日,農業部在甘肅慶陽召開北方旱作農業現場會,提出要全面推廣實用技術,集中發展大宗作物,著力培育優勢產業,積極促進經濟生態良性循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推進旱作農業上水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台階。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要求,各級農業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思路,深挖發展潛力,進一步加強節水增效技術綜合集成創新,進一步加強高產耐旱品種選育、示範、推廣,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紮實推進現代旱作農業發展,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出更大貢獻。
危朝安指出,發展旱作農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著眼農業發展全局,立足資源潛力和技術優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實行工程、農藝、生物、機械多措並舉,蓄水、保水、用水、節水多環齊抓,全面推廣實用技術,集中發展大宗作物,著力培育優勢產業,積極促進經濟生態良性循環,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北方旱作地區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危朝安強調,發展旱作農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明確思路,持之以恆地抓緊抓實抓好。推進旱作農業發展要突出四項重點工作:一是依托高產創建平台,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深耕深松技術,膜下滴灌、微噴灌、管灌等集雨補灌技術以及保護性耕作技術。二是從全國社會經濟全局出發,立足適應大需求,集中發展大作物。從北方旱作區的資源和生態條件看,玉米、馬鈴薯是優勢作物,增產潛力很大,據專家分析,通過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西北地區還有2,000萬畝小麥和小雜糧可以改種玉米和馬鈴薯。三是立足當地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充分利用玉米和玉米秸稈,馬鈴薯加工下腳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麥後復種飼用油菜,發展規模養殖和草食畜牧業,實現過腹轉化增值;圍繞玉米、馬鈴薯等優勢作物和小雜糧、枸杞等特色作物,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促進轉化增值;逐步構建鮮活農產品冷鏈儲運系統,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拓展市場經營領域。四是樹立生態理念,積極促進經濟生態良性循環,關鍵要促進產業循環和生態循環,即通過發展玉米等大作物帶動畜牧業發展,利用畜禽排泄物和秸稈等廢棄物發展農村沼氣,沼渣沼液還田培肥地力,
危朝安最後強調,在推進旱作農業工作中,一要注重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既要推廣應用生物技術措施,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又要堅持不懈地興修梯田,配套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高產穩產旱作農田;二要注重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結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在突出抓好綜合集成現代技術推廣的同時,也要發揮傳統抗旱技術的作用;三要注重農機與農藝結合,積極研發旱地耕作機械、播種機械、收穫機械和抗旱節水機械,逐步形成與農藝措施相配套,高效、靈活、實用的旱作農機技術體系,提高勞動效率。同時還要加快「三個轉變」,一是品種選育推廣向高產耐旱轉變,要適應北方旱作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生態特點和生產條件,從過去注重以夏糧為主的抗旱品種選育向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耐旱秋糧方向轉變;二是技術路線向綜合集成轉變,抓住保水與補水、調水與用肥、設施與農藝、品種與栽培等關鍵環節,集成配套,由推廣單一的抗旱技術向推廣綜合的集成技術轉變。三是壓低產作物擴高產作物,由雨熱同季的夏糧作物向雨熱同季的秋季作物轉變。
(李雲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