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不足短期難解 發展生物質能亟待統籌規劃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副部長李志軍表示,原料不足已經令一些地方生物質能項目的發展捉襟見肘,國家應該從宏觀上對整個生物質能的發展進行規劃,推動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據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5月31日報道,目前,國家有關部門、一些地方和企業正在布局種植生物能源林。此舉有望解決困擾中國生物質能發展的原料問題,但這些生物質能項目依然需要挺過植物生長的窗口期。這意味著一段時期內生物質能原料不能穩定獲得的問題仍將存在。
“由于盲目上馬,原料不足已經令一些地方生物質能項目的發展捉襟見肘。目前的關鍵是,中國應盡快對生物質能的發展進行規劃,促使其合理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副部長李志軍表示。
受困原料不足
李志軍曾專門就生物質能的發展進行過調研,原料不能穩定獲得導致地方生物質能項目處境尷尬的情況令他印象深刻。
李志軍表示,盡管國家對生物質發電項目進行補貼,但是他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地方的生物質發電項目仍然賠錢,“一方面巨額投入難以收回,另一方面由于原料不足致使當地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只能是有秸稈的時候燒秸稈,沒有秸稈的時候燒煤,這相當于變相恢復了小火電,背離了發展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初衷”。
據了解,在生物質發電項目的電價補貼政策與清潔發展機制開發前景的利益驅動下,包括秸稈、木屑在內的原料成為眾多生物質發電項目的資源爭搶目標。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技術裝備委員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陸軍表示,由于一窩蜂地上項目,造成項目過剩和過度競爭,項目布局的不合理引發了對生物質發電原料的過度競爭,從而導致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過低,挫傷了投資人的積極性,生物質發電需要深層次的調整。
事實上,“不只是生物質發電,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都有類似的問題。原料不能穩定獲得是困擾生物質能發展的大問題。”李志軍說。
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姜謙透露,目前中國每年對生物柴油的需求量在1,000萬-2,000萬噸,而實際上每年的產出不超過100萬噸,缺口巨大。李志軍認為,造成這種缺口的重要原因就是原料不足。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表示,中國在生物質能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源分散、原料收集成本高,比如秸稈的回收利用。“以前許多人認為秸稈只是一種廢棄物,當時秸稈比較容易收集,成本也比較低;后來,隨著秸稈回收利用的普及,秸稈的回收成本也水漲船高,再加上秸稈資源比較分散,運輸需耗費能源,收集秸稈顯得有些得不償失”。
“造林”面臨時間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家相關部門為解決生物質能發展的原料問題發起了“造林運動”。有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有望解決生物質能原料不足問題,但時間問題是一個考驗。
按照國家林業局統一部署,全國林業生物質能源發展規劃(2011-2020年)編制工作已經開始。為確保該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4月底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還組織召開了全國林業生物質能源發展規劃專家咨詢會。
另外,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此前也透露,國家林業局已編制《全國能源林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將培育2億畝高產優質能源林基地。這2億畝能源林將可以滿足每年600多萬噸生物柴油和裝機容量1,500多萬千瓦的發電原料需求。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全國能源林建設規劃》得以實施,生物質能發展中的最大瓶頸——原料無法穩定獲得的問題將得到根本性解決。
除國家層面外,一些地方和企業也在進行類似的布局,如福建計劃在5年內投資13億元建成100萬畝生物能源林基地,河南將栽種300萬畝黃連木生態能源林,湖北將建設1,000萬畝生物質能源林。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更是投入上百億元資金在全國啟動了3,000萬畝造林計劃,為該公司各個階段的生物質能項目提供原料。
據凱迪控股董事長陳義龍介紹,在這3,000萬畝林地中,所種植樹種不限于可以轉化為柴油的樹種,還包括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所種植的多種樹種,而且這些樹木將根據該公司發展生物質能不同階段的項目規劃,為項目提供原料。如根據現階段的項目規劃,一些林地的樹木將與傳統的秸稈、禽畜糞便一起作為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原料。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植物的生長是需要時間的。”李志軍說。這意味著種植能源林并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一段時間內原料不足的問題仍將困擾生物質能的發展,把握發展的節奏是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加強規劃合理發展
目前,業界一個普遍的觀點是,相對于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的發展較慢,亟待國家加大扶持力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表示,發展生物質能對破解“三農”問題、提高能源自給率以及實現減排目標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是“繞不過去的坎”。相對風能、太陽能、核能等領域核心技術被國外掌控的狀況,中國“非糧”生物質能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從長遠看有望扭轉中國化石能源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在李志軍看來,目前發展生物質能的關鍵是,國家應該出面從宏觀上對整個生物質能的發展進行規劃,健全和完善各項配套法規、規章和技術標準,如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規劃、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價格管理和費用補償、財政扶持和金融優惠等配套政策和技術規范體系,改善生物質能發展的大環境,推動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缺乏產品標準將限制生物質能的大規模應用。”李志軍介紹,國外對生物柴油的產品規格要求十分嚴格,推廣應用要經過規范程序,以保障機具的穩定運轉和使用壽命。而中國生產生物柴油的民營企業產品質量標準低,企業多是自產自銷,很難規模化生產。
2010年4月1日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正式施行,其中一個亮點就是增加了對各類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作出統籌規劃的規定,并確立了全額保障性收購這一重要制度。“這相當于解決了生物質能的出口問題,但也使得確立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更為急迫,否則將影響其進入國家大的銷售系統。”李志軍說。
陸軍認為,要壯大生物質能這個仍然“幼稚”的行業,政府應以關停不具實力的在建項目作為終極調控選擇。“針對已經建成或在建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可能要進行鐵腕整治,不排除以關停一部分不合理的生物質發電項目作為最后手段”。
此外,稅費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業內人士表示,以中國技術已經成熟的生物柴油為例,各地稅務部門對生物柴油理解不同,有的認為需要征收燃油稅,有的則認為不需要征收,“這讓相關企業無所適從”。
(王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