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2010年是策略調整和可持續增長的關鍵之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分析文章稱,2010年,各經濟體貨幣、財政政策能否及時調整,增長模式轉型能否順利啟動,不僅將關系經濟短期復蘇勢頭,更將為未來奠定新增長基礎。
據新華社1月4日報道,如果說2009是危機應對的關鍵之年,那么2010將是“后危機時代”的策略調整、尋求可持續增長的關鍵之年。雖然很多人認為危機最糟糕的階段已經過去,但危機本身還難言結束。2010年,各經濟體貨幣、財政政策能否及時調整,增長模式轉型能否順利啟動,不僅將關系經濟短期復蘇勢頭,更將為未來奠定新增長基礎。
新年伊始,新華社記者就全球經濟走勢及風險,中國經濟面臨的考驗與挑戰等問題專訪了多家國際知名機構的經濟學家。
世界經濟復蘇遲緩而漫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駐華代表維韋克·阿羅拉表示:“金融危機最糟糕的階段似乎已經過去,但不少經濟體尤其是發達經濟體仍存在不少弱點,許多國家的金融體系仍然不能正常運轉。因此,世界經濟復蘇將經歷遲緩而漫長的過程。”
穆迪經濟網經濟學家陳志雄說:“由于杠桿率降低,包括英美在內的許多國家在今后數年經濟都將緩慢增長。亞洲一些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會受到影響。”
標準普爾首席經濟學家戴維·維斯說:“預計2009年歐元區、英國和日本的經濟萎縮程度要大于美國,2010年其經濟增速可能也會低于平均水平。而發展中經濟體相對來說表現將更好。整體來看,未來幾年全球潛在經濟增長率將有所放緩。”
不過,瑞銀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夏德威較為樂觀,他認為:“總體而言,世界經濟復蘇是可以持續的。2010年,復蘇的動力首先來自經濟刺激政策產生的作用。隨著私人部門消費持穩以及就業市場逐漸走出低谷,美國經濟正出現更加持久的復蘇跡象。大多數西歐國家2010年經濟前景也和美國類似。而對于中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而言,經濟增長將會更加強勁。
刺激政策平穩退出將是最大難題
2010年,全球經濟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是經濟刺激計劃如何退出。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羅伯特·魏圖說:“為應對本次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的經濟刺激支出規模堪稱空前,在刺激計劃如何平穩退出方面,尚缺少可供借鑒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因此,如何合理削減刺激支出和實施‘后刺激計劃措施’對于政府和經濟學界都是個巨大挑戰。”
魏圖指出,經濟學界目前的共識是,當下退出經濟刺激計劃還為時過早,但在2010年必須密切跟蹤形勢變化,確保經濟刺激計劃的“副作用”在可控范圍內。他還說:“各國在采取退出策略時應協同合作,這對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來說意義重大。”
對于2010年全球經濟可能面臨的其他風險,摩根大通亞洲投資銀行副主席方方說:“我們對2010年上半年有信心,但對下半年心存擔憂,美國經濟可能再次下滑,金融市場可能再次面臨挑戰。”他認為,美國經濟增長以消費為主,而目前在就業及房地產市場無法充分改善的情況下,民眾消費意愿不強,導致企業及投資者投資意愿也不強。同時所有大銀行現在仍未完成“去杠桿化”過程,沒有能力大規模向實體經濟放貸。并且美國政府債臺高筑,經濟刺激計劃無法持久,一旦實行“退出策略”,金融市場信心就會遭到打壓。
2010中國戰略轉型的關鍵之年
維斯說,此次金融危機的一個結果就是中國加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預計2010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9%,未來10
年的平均增長率將至少保持在這一水平附近。
魏圖說:“總體來看,2009年中國經濟運行狀況非常好,中國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非常有效。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已突顯出增長模式轉型的必要性。”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三位,如欲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結構需要“更上一層樓”。
巴克萊資本中國經濟研究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預測說:“今后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會更寬泛,伴隨就業增加、工資上漲和全球經濟改善,內需和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更大,投資的貢獻可能會下降。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將更為平衡。”高盛集團中國經濟學家宋宇說:“預計今后兩年,內需將成為中國經濟主要增長推動力。”
經濟學家們還提出,中國經濟應當在治理通脹預期、處理資產泡沫和產能過剩等問題上多下工夫。陳志雄指出,過剩的流動性有可能會引起資產價格泡沫,中國政府應繼續監測和監管過熱和產能過剩的經濟部門。瑞銀集團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說:“2010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是上行風險,即投資增長過快、資產泡沫擴大。這一風險的大小與流動性過剩的情況和銀行貸款增速的變化密切相關。”宋宇認為,如果缺少吸納流動性的配套措施,從而導致政府宏觀政策效果下降,則中國經濟通脹的風險可能會趨于上行。
針對“后危機時代”新的經濟增長點,魏圖認為中國應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金融、移動通信、零售和旅游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從中長期來看,中國還需解決高儲蓄率問題。
維斯也指出,中國不可能長期保持較大貿易順差,經濟增長動力將被迫從出口轉向國內需求,這要求中國政府更為關注國內政策。方方認為:“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依靠品牌、技術和管理優勢,到外國市場投資,搶占國際市場。”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