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油門問題凸顯豐田缺失:組織過時 刪減成本過當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當豐田(TM-US;7203-JP)為了油門召回問題努力地做因果分析時,也許它該停下腳步,好好地審視一些事情。
《Fortune》報導,豐田在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製造商的同時,並未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改變企業結構。在它追求營收及獲利的雙雙成長時,卻忘了它邁向成功時的抱持的基本原則。
換句話說,豐田忘了它的「豐田精神」。
先從出問題的油門機制著眼。豐田的油門兩家供應商提供,一家是日本的Denso,另一家是美國的CTS。豐田先前的零件,都是由固定的製造商供應,它與製造商也保持著密切及深遠的關係。不過自從1997年日本煞車製造工廠的一場大火,使得公司20座工廠5天,豐田決定需要第二個零件來源以備不時之需。
就油門方面來說,豐田並未將兩家供應商的油門一致化。報導指出,Denso及CTS的油門有著不一樣的線傳組。換句話說,一向專精於零件共有化的豐田,並未確保兩造的油門設計相同。就算兩家供應商的油門設計相同,很明顯的由CTS生產的出了差錯,但Denso的零件則沒有問題,這也顯示了兩造的設計不盡相同。
如此複雜的情形並不讓人意外,畢竟豐田還在用半世紀前、它剛來美國時的問題回報專線,如此「復古」的設計在今日美國企業相當少見。豐田的管理模式,使得問題的決策必須由最上層處理,訊息在層層傳遞的過程可能會出了差池,使得問題的解決延宕。
舉例來說,豐田在加州的銷售部門得到問題回報,該訊息必須先傳至日本總部,高層必須先把問題回報至產品工程部門修改設計,然後再由製造部門更改,再將成果運回美國。
這樣的過程耗時又費工。如果豐田在北美有一個整合中心,主掌銷售、工程、製造,那麼問題的解決就會來得迅速許多。
[NT:PAGE=$]
此外,還有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那就是刪減成本。豐田曾在12月時表示,希望在未來的三年裡面,零件供應商能夠將成本降低30%。豐田自2005年時就開始將零件分成許多類別,然後再開始個別降低開支。
CTS指出,它製造出來的油門符合豐田標準。毫無疑問地它的確有達到豐田的標準。CTS及豐田皆表示,將努力把油門的生產符合更嚴苛的標準。
豐田是否因為過度專注於刪減成本,使得其產品標準不夠嚴苛?這是豐田執行長豊田章男所面臨的難題。
豐田現在正面臨巨大的情感衝擊,他們認為修復腳踏墊及召回數百萬輛汽車,是做了正確的事。不過無可諱言的是,召回的規模實在龐大,而停止生產也為經銷商、客戶、租車公司帶來麻煩。媒體的不停關注,也為豐田帶來的龐大壓力。
無論如何,豐田要付出的代價相當龐大。然而最重要的是,豐田要能夠從這次的事件習得教訓,將其企業結構現代化、產品開發回歸基本面、並重新衡量大舉刪減成本的影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