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不要被"萌芽論"誤導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我們不應太起勁地談論復甦「萌芽」,這有著諸多原因,其中最明顯的是起初放大、隨後又抑制了潛在產出活動的庫存週期。另一個原因在於,大多數有關「萌芽」的言論都來自於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這不是否認股市變動可以造成並顯示更廣泛經濟中的變化,問題在於它們內在的波動性。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曾經說過,在過去的5次衰退中,華爾街預言到了8次。此言或許同樣適用於復甦。

如果全球經濟沒有放緩,全球產出就不可能一直以歲末年初時的速度下降。歐洲央行行長讓-克勞德·特裡謝曾表示,目前產出下降正「逐漸減速」。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用不了多久,我們將看到一兩個季度產出穩定的情景——或許從美國開頭,在歐元區收尾,英國則夾在中間。人們感興趣的是:隨後我們將走向何方?

有關文章中的圖表沒有給出預測,但列舉了一些其他情景,它們可能具有不同的政策意味。穩定上升線顯示的是一種潛在增長趨勢,在發達工業國家,增長率通常為每年2%至3.5%。當然,它並沒有顯示經濟實際的增長潛力——比如在戰時壓力的緊迫狀況下,而只是在正常情況下可持續實現的增長。那條曲線先是降至穩定上升線之下,隨後又上升至其上,它就是大多數官方宏觀經濟模型背後的那種商業週期。從這種觀點看,繁榮和衰退就是圍繞著一種給定趨勢的波動。同時,低迷時期的任何貨幣或財政刺激,都必須在上升時期予以逆轉——比如說通過預算盈餘或貨幣供應減速等手段。

標著「萌芽」的那個點代表著整理平台,我們或許很快就會到達那裡。其下的虛線表明,我們下一步可能背離那裡,陷入雙底型衰退,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三底」衰退,上世紀30年代就是個例子。當時在羅斯福新政後出現的經濟復甦,由於1937年過早實施的貨幣和財政緊縮措施而夭折。目前,正統的政策制定者——如德國的領導人——或許過於依賴向不斷增長的新興市場的出口,以避免上述情景重演。中間的那條虛線只是一種警告:即對任何形式的持續增長都不能想當然,外部衝擊或政策失誤都可能導致長期的滯脹。


這些線條中最有趣的是上面的那條虛線,我將其標記為「增長型衰退」(這或許帶有成見)。這種說法認真參考了已故英國經濟學家克裡斯托弗·道(Christopher Dow)的結論,即「大衰退」不僅僅會導致產出向下跌破趨勢線,還會造成趨勢線本身向下位移。英國財政部在2009年預算報告中假設——這種假設非常謹慎,並附有許多限制條件——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5%的趨勢線出現一次性的向下位移,之後恢復一種年均2.75%左右的增長。不過,一切都取決於造成這種下行變化的原因。英國財政部提到的理由包括:資本市場風險溢價水平上升導致的資本/產出比下降,英國金融部門的規模可能縮減。過去,該部門的生產率增長一直高於平均水平。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的《通論》中,提出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他寫道:「我懷疑,我們最近是否有過(和平時期的)強勁繁榮經歷,其繁榮程度足以實現充分就業。」他發現了一種儲蓄傾向超過投資傾向的長期情形,正因如此,如果沒有重大政策變化,就不可能實現充分就業。他從未真正勇敢面對過讓預算赤字受人尊重的挑戰,但他構想了一套鼓勵公共及私人投資的秘密舉措,同時向窮人進行財政再分配,並長期施行低利率政策,以鼓勵消費。這與經濟正統派人士所呼籲的強制性節約措施背道而馳。

我並不是說凱恩斯的觀點在很長時期內都適用,屆時我們將不得不應對不利的人口壓力。但它或許在多年內都適用。我們不應過於匆忙地將政策建立在趨勢產出已向下位移的假設基礎上。

文章標籤



Empty